精读文献不等于每句都读,重点在于思考

精读文献不等于每句都读,重点在于思考

孙学军,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

孙学军老师为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从事气体生物学效应研究,是国内氢分子领域权威专家。

目前兼任美国 Loma Linda 大学生理学系聘请为客座教授、

国际气体医学杂志 Medical Gas res 副主编、Journal of Trauma & Treatment 和“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医促会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生理科学会理事、上海高气压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高气压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信您平时工作非常的繁忙,除了自己的研究项目,行政工作,还要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指导学生。那您平时是如何抽时间进行文献阅读的?您有哪些阅读习惯可以跟我们读者交流一下?

从事科研必须大量阅读文献,首先必须阅读和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这应该是从事研究的日常工作,例如我个人主要从事各种惰性气体生物学效应,因为这方面的文献总体上并不多,我几乎所有这一领域的文献都会阅读。其次要阅读和自己研究比较接近的文献,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是综述性和重要进展方面的文章,例如我从事的氢气效应涉及到氧化应激,那么和氧化应激相关的综述和比较高水平杂志如《自由基生物医学》上的文章会认真阅读,主要是能加深对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理解深度。最后是阅读国际热点研究,例如关于干细胞的研究、非编码 RNA、表观遗传学和肠道菌群方面的最新文献和科技新闻,阅读这方面的文献能让自己保持对当前研究热点的敏感性,从这些研究中找到一些思路上的启发。

您在文献阅读方面使用什么工具吗?或者定期浏览的网站?

对必读文献,主要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及其推荐服务功能,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 medline 和谷歌学术,主要是能比较及时了解到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可以根据相关性和必要性,选择每天或每周推荐服务。对相关领域的文献,则主要是定期到数据库中用习惯的关键词检索。而国际热点,则主要是到《自然》、《科学》和《细胞》的国际定级杂志主页上直接阅读。

对于那么多文献,不可能每篇都非常仔细的读。那您是怎么区别对待哪些文章多花时间,哪些文章一扫而过呢?

由于需要阅读的文献非常多,必须根据其重要性,兼顾精读和泛读,精读是为理解,泛读是为获得更丰富全面的信息。但是精读并不等于每句都读,重点在于思考,根据需要对关键部分进行认真体会,有的是思路方面的,有的是设计方面的,有的是研究方法方面的,一般情况下,我对思路和设计方面思考的相对多一些,研究方法比较好的则推荐给学生认真阅读讨论。对国际热点研究,大部分是阅读摘要和评论,看研究结果主要是为加深理解其思路和含义。我个人有个习惯,对所有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献,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中文翻译,并将个人的评价写出来,因为我发现这样有非常好的效果,只要我自己翻译过的文献,都有比较长的记忆,而且理解相对深刻,也更符合逻辑,时间长了也能显著提高个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翻译文献不必要逐句翻译,要根据自己理解表述出来含义就可以。

您已经成功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是否给我们众多的作者分享一下经验?

我确实发表了比较多的论文,但是必须要强调论文数量并不能代表学术水平,所以我认为发表论文数量的经验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我可以解释一下我发表论文多的两个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论文是学生发表的,我作为指导者共同发表论文,这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另外是我和许多单位开展合作,给他们提供帮助,有一些单位将我作为共同作者。

学生发表论文的情况不需要解释,关于合作共同发表论文,我觉得主要是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把自己的拿手技术或者思路过于保密,否则别人无法获得合作的利益,也就缺乏合作的基础了。

您提到很多论文是学生发表的,您主要是指导。那么在指导工作中您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时,发表论文并不是全部,最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研究相对比较多,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寻找思路。寻找思路的方法很多,可以从阅读文献中寻找,可以在各种学术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但最重要的是学会评价科研方法的好坏,这就需要放手让学生多提思路,然后召集大家共同讨论和分析思路,找出思路的亮点。有的思路不一定具有条件实现,可以鼓励学生写出来,发表成思路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也已经成为我的许多学生发表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路可行性比较大,就着手对思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让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一旦方案确定,可以动员其他人员和技术力量,协助尽快完成,因为好的思路往往需要争取最先发表的时机。当然如果一旦思路最终无法获得成功,也不要放弃,通过修订研究方向或改进设计,仍有成功的可能。总之,文章虽然不是目的,但是可作为研究思路和过程的总结,随时写文章,随时发表文章,成为整个科研过程的日常化工作,毕竟发表论文是科研的重要呈现方式。

科研设计和文章发表都离不开创新点,您是如何找创新点来设计课题的呢?

关于如何找创新点设计下一个课题,这里其实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出思路,另一个是如何判断思路的好坏。

如何提出思路,或者如何找到科学问题,这确实是科研过程的大问题,发现问题并不困难,在我们从事的科研领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大,往往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题,能攻克和解决大问题当然非常好,但往往这些问题非常困难,有的需要比较苛刻的条件,经常并不是普通科研人员能胜任的。另外一些问题不太大,经常是科研工作中偶然遇到的,或者在阅读文献、听取报告、信息交换过程中突然想到,这些问题一般是许多科研人员寻找思路的主要方式。例如,我们在阅读文献过程中,有人发现某一种分子或细胞在免疫功能上非常重要,你就可以从疾病治疗方面考虑这个分子是否能作为评价炎症的手段,能不能作为治疗疾病的途径。你看到其他学者用一种药物治疗心脏缺血,你可以拿来作为脑缺血的治疗药物,当然你必须考虑到这种药物是否能跨越血脑屏障。

有人说,我每天都能提出几个研究思路,可惜没有人帮我实现。有人说,我想到的所有思路都发现被别人做过了。提出和寻找科研思路,并不困难。但重要的是,我们提出的许多思路是否值得你去研究,才是更关键的,这就涉及到判断好思路的问题。到底什么样思路才是好的,个人认为,好思路要具备三个个特点或性质:新奇性、合理性和可验证性。关于这三点的详细阐述请看我先前在科学网上的博文“什么是好的科研思路”。

【感谢孙老师接受《意得辑专家视点》的专访,本次访谈是由意得辑中国区学术通讯员杨丹女士所进行。孙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客座作家,读者可以在孙老师的页面找到他的精彩文章。】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