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社会角度看学术圈内圈外的职业女性

以日本社会角度看学术圈内圈外的职业女性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谈论支持女性,只因为她们是女性。

金野美奈子教授,社会学博士;东京女子基督徒大学社会学系,国际社会科学分支教授

金野美奈子是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全球科学部),她一开始任职于一家企业金融机构,但很快意识到她真正的兴趣在社会学领域。1996 年,她发表了一项关于在日本不同专业领域的女性表现的研究,这项研究直到现在仍然被人引用。通过她在日本企业的工作经验以及她在日本和美国求学的经验,金野教授探讨职业女性生活背后的动力以及社会要素如何影响职业选择和性别比例。

在这次采访中,金野教授分享了她在学术界和工作的性别偏见和性别差异存在原因的观点。

是什么激发了你对社会学和职场女性课题的兴趣?

我开始学习社会学是因为我确信这是我喜欢的。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注意到人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聚在一起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推动力。在一个政府资助的金融机构的短期职业生涯中,我意识到,在日本大公司里,很少有女性担任重要领导职位,这我引起我的兴趣,我认为这表示性别决定职业选择(这在我看来与性别歧视很不一样)。在专业的领域里存在鲜明的性别差异引发了我对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的热情。

您在1996年发表的论文《Negotiating Gender in Uncertainty: A Mechanism of Women's Marginalization in the Japanese Workplace》指出,在日本大公司中,女性很少任职白领阶级的一部分。现在这个情况改变了吗?

我相信这个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很难评估不同领域提供给女性的机会开放到什么程度,但我相信,在过去的几年里,日本企业见证了妇女的期望以及她们占据的专业地位的重大改变。

虽然在日本的女性研究人员人数有所增加,仍然低于其他国家。您怎么看?可以分享一下关于在日本专业领域以及学术界的女性情况吗?

我有几个看法。

首先,以普遍情况来说,在日本较少有女性在学术界内外占据专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归因于性别刻板印象。不过,有另一种角度,日本文化以完美、勤奋和承诺著称。因此,日本人民(男人和女人)会全力投入到任何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中。这也会导向日本女性选择私人或职业,而不是两者兼顾,这解释了女性在不同领域表现的不平衡现象。

其次,我们通常会用性别比例来说明某个职业是多么地受欢迎或者是否存在性别偏见。我知道一些国家在工作场所的男女比例是 1:1。不用说,日本学术界的男女比例不均衡,但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大家必须了解,研究本身并不是一个令人垂涎的行业,在日本并不太吸引人加入。

第三,人们认为,男人往往会根据职业能带来的相关社会地位来选择职涯,而女性倾向于选择能带来成就感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有效的或真实的。但也有人认为,那些希望获得更高薪水和权力的人会倾向于选择相关的职业。其他因为对领域的热爱还有需要全面了解的人则会选择科研。从这个角度看,研究这个领域是“女性化”的,因为在研究结束时会带来满足感。

最后,说到日本学术界,我必须承认,在毕业生以及教职人员中是存在性别偏见的,虽然不同的研究领域的偏见程度各不相同。但是,我今天注意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例如,当我在东京女子大学求学时,没有任何女教授;今天,社会学系的教授中大约有一半是女性,而在人文社会学研究生院有同样数量的女学生。

在日本学术界的女性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有时我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谈论支持女性只因为她们是“女人”。接受这种性别标签只会导致我们在生活的各个阶层之间画出限制。我认为,这违反了研究的目的是促使人类进步,研究的成功跟是男性或女性进行的无关,而取决于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现象和人类进步的理解。我认为,如果我们专注于更大和更具包容性的问题,如整个研究过程得到优化,有关性别的霸权概念就不再是个问题,每个研究人员会因为自己对领域的贡献而被看重。

您在日本和美国都学习过,您有没有注意到在美国学术界与日本相比,女性的机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承认,与日本相比,在美国的女性教师人数很多。然而,事实上,在这两个国家,当谈及永久性就业或在大学获得终身教职时,女性没有像男性一样平等的机会,这是一个共同的话题。

您现在正在女子大学工作,这跟男女同校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我 5 年前离开了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学,但我确实很欣赏女子大学的环境和包容性。女人可以做自己,不用担心需要有社会上刻板印象认定的行为。在男女同校的环境中,我注意到,女性有时会表现的很保守,而且权力不平衡。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在女子大学读书对女性大有帮助。

【非常感谢金野美奈子教授接受意得辑专家视点的专访!】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