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与作者教育的必要性
学术界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之一是处理科研不端。科研不端值得大家注意,因为这会阻碍科学进步,对研究单位和资助单位来说代价不小,对人类跟动物也可能带来危害。但是,由于这个问题过于复杂,要应付不断增加的不端事件非常困难。不端行为的范围很广,有严重的恶意抄袭,也有比较不严重的自我抄袭,因此很难将同一套规则用在所有的不端行为上。研究人员如果犯了较轻微的不端行为,受到禁止研究或是暂停资助这类严重的惩罚,对学术界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究竟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才好?
为了帮助有过学术不端记录的人重回科研界,一群研究人员在 2013 年推出了一个名为 Professionalism and Integrity Program 的项目案,简称 PI 项目,旨在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和遵守研究与发表的伦理道德准则,举办为期三天的详细讲座,讲座后还有后续的课程。
项目的创办人James M. DuBois、John T. Chibnall、Raymond Tait 和 Jillon Vander Wal 执行了这个项目三年,指导了 24 个单位的 39 名研究人员,他们与大家分享了研究人员是如何不小心触犯科研不端的细节,参与项目的每一位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厘清科研不端的迷思。根据数据,IP 项目参与者进行不端行为的前三大原因是:未能善尽督导 (49%)、进行人体研究未取得参与人员的知情同意 (31%) 和抄袭 (21%)。过去几年来,科研不端的印记备受质疑和争辩,PI 项目的数据显示蓄意的不端行为比较起来还是比较少的,也显示出有必要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忽略良好发表实践准则的背后原因。
关注研究人员疏失的背后原因,PI 项目数据指出三个主要原因:不够仔细、对规则不够了解、没有意识到违规的严重性。大家期待研究人员充分了解相关的准则和指南,但 PI 项目的创办人指出到别的国家进行新的领域的研究有可能是不端情况发生的原因。他们正确指出“只有坏苹果有问题”这个想法是错的。有时候已经有一定地位的研究人员也不一定了解沟通技巧和谈判技巧的重要性,而这是确保整个研究团队成员遵守所有研究方案的必要技能。最后,他们指出学术界的奖励制度不足,认为研究产出是衡量研究人员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也是不端事件发生的幕后推手。研究人员负责的研究项目超出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于是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到研究的各个细节,而部门的领导也没有时间提供指导,导致研究出现错误和疏失。
意得辑专家视点也经常遇到作者不了解自己该遵守的规则,下面是我们报道过的一些案例:
科研不端是众人不齿的行为,研究人员会因此招致严厉的批评。但如果我们预设立场认为研究人员一定是故意或不小心违反规定是不公平的。随着研究人员不同国家做研究、跨国研究、跨领域研究项目的数量上升,研究人员要能够注意到每一个细节的规定更是困难。PI 项目成功帮助研究人员更注意自己的责任,改变研究人员看待违反规定的态度,证明一无所知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被导正,重回科研怀抱。因此,教育研究人员是每个单位的首要任务,实验室主任跟高级研究人员也要指导跟他们一起工作的研究人员,确保研究没有任何错误,符合所有规定,这样研究人员才能取得成就,科学也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