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如何从开放获取发表获得最大好处

研究人员如何从开放获取发表获得最大好处

ScienceOpen 是由 Tibor Tscheke 和 Alexander Grossmann 在 2013 年创立的独立新创公司,在德国柏林、美国波士顿和匈牙利布达佩斯皆有运作据点。ScienceOpen 平台由 Ovitas 提供技术支持,Ovitas 是 CMS-WorkFlow-XML 软件结构公司。ScienceOpen 是科研沟通平台,提供非正式人脉聚集和开放获取出版的同行评审,作者有好几种运用这个平台的方式。ScienceOpen 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受到欢迎,是开放获取出版的热情支持者,也是改变传统出版体系的主要驱动者。平台的特点是整合发表后同行评审模式,研究人员可以对其他研究人员的文章进行同行评审。

在这次的访谈中,我跟 ScienceOpen 的 CEO Stephanie Dawson 谈到了这间公司的状况,也讨论到关于开放获取出版的话题。在本期的内容中,Stephanie 从学术发表开始,分享了她对整体学术出版的看法,接着谈到了发表后同行评审如何能让科学沟通更快速,让研究人员能及时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她同时也破解了发表后同行评审会导致低质量研究的理论。Stephanie 还说到了现在学术出版的主要问题,还有数字科技与社交网络平台的潜力。最后我们以给年轻研究人员的建议结尾。

关于 Stephanie Dawson:Stephanie 在取得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生物学位后,先后在美国华盛顿福瑞德哈金森肿瘤研究中心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Susan Parkhurst 实验室和德国图宾根 MPG Friedrich Miescher Laboratory 工作,之后转换领域并取得美国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德国文学博士学位。在 2001 年至 2012 年间,她在德国柏林的出版商 Publisher De Gruyter 担任过多个编辑和出版职位,参与生物和化学期刊及书籍的出版工作。Stephanie 在 2013 年 7 月加入 ScienceOpen,自此没有回头!

 

你个人的学术经历很有意思,在生物学学士之后,你读的是德文文学博士!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转变?

我在牧场长大,但书是我小时候第一个喜欢的东西。我本科是在耶鲁大学念的,除了生物学研究外,我当时还修了很多文学、历史和艺术课程。本科毕业后,我在西雅图的福瑞德哈金森肿瘤研究中心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跟Susan Parkhurst 一起工作,研究果蝇遗传学,同时准备申请读博,那时候我开始对果蝇严重过敏,没办法继续在实验室做下去,所以我准备转换领域。学习新实验动物的基因就像学新语言一样,所以我最后决定做比较大的改变,换读德国文学,我对德国文学着迷很多年了。我很享受在华盛顿大学念书的日子,我的德国研究生涯是很有趣的经验。

你什么时候开始对学术出版感兴趣的?为什么?

人文领域对文字和书籍高度尊重,因为这些是研究的中心元素,所以我当研究生的时候就对出版界有所认识了。在我为了我的德国先生搬到柏林的时候,我思考自己在那边可以做些什么,我的第一个目标是美誉度很高的的出版商 De Gruyter。我身为英语母语人士,又有科学背景,是期刊出版部门的合适人选,我从期刊经理开始做起,之后又经历几次不同的职位,包含教科书编辑、征稿编辑、编辑部总监等,一路以来我学到很多关于出版的东西。

但是编辑真的是作者的热情支持者,随着开放获取越来越成气候,我变得越来越相信作者用 CC-BY 许可发表自己的工作,允许内容免费分享在网络上,这样是最好的。我开始对于自己要说服作者发表东西在我这边感到罪恶,我的期刊只有一群有限的读者,他们需要花很高的订阅金才能看到论文。所以,当我有机会离开这个有 260 年历史的出版社,开始一个以开放获取为概念的公司时,我决定放手一搏。

身为 ScienceOpen CEO,你的责任是什么?你现在的工作跟兴趣有什么互相结合的地方?

做为 ScienceOpen 的 CEO,我做的正是我想做的事:通过策略性的硬体改变宣扬科研开放性还有利用个人的力量提倡开放科学。我们还是小规模的初创公司,这意味着 CEO 要与策略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也要去买厕所手纸跟倒垃圾。我跟在波士顿以及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技术团队一起配合,让我们的愿景成真,与 CrossRef、ORCID 和 Altmertic 接洽,也跟出版商客户与个人用户聊天,整合他们的反馈。不管去什么场合,我都代表 ScienceOpen,我深深的投入我全部的热情在这个项目上。

包含 ScienceOpen 在内,有好几个项目都采用发表后同行评审,但整体来看,大家对于这个程序下的研究质量还是缺乏信任。你认为发表前和发表后的同行评审能改善多少(还是没有)已发表研究的论文质量?

我会用长远的策略性眼光来看发表后同行评审的问题。如果看看四周,我可以看到预印本伺服器呈现爆炸性增长,让研究能尽快放上去,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于现在寨卡病毒这类的威胁需要立即的解决办法,不是好几年之后!其他研究人员也在慢慢向预印本结果靠拢并给予作者反馈,这就是发表后同行评审的潜力。不管反对的人相不相信,这些是正在发生而且快速发展的事,这都归功于互联网,整个过程也更有效率了。ScienceOpen 不过是尝试提供形式化的空间,让审稿人的反馈获得记录。

你说的没错,在这个模式下的审稿质量引起了一些质疑。但也有警告的声音,因为作者付钱发表工作,所以开放获取模式会变成低质量论文的场所。我想直到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担心成真。这些保守的言论对我来说都太过小心翼翼,我相信好的科学家一定会忽略那些质量不好的文章。但我们也需要确保他们能找到高质量的珠宝。随着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研究产出不断增加,同一群人也担心这些区域来的研究质量不好。如果我们不管它们是在哪里怎么发表,把这些研究都放到发表后同行评审,让好的工作可以被看到被使用的话呢?我相信发表后同行评价跟反馈可以帮助各地的研究人员改善自己的工作。目前有一小部分的期刊跟出版商被“质量”困扰,我想发表后同行评审可以改变这个情况,当然,还是会有人害怕这样的民主化。

你曾经问过 PLOS ONE 的编辑部总监 Damian Pattison,他是否可以“想象可以更好地衡量期刊产出的其他指标,如 PLOS ONE”,那时候是你在跟他讨论学术出版权误用影响因子的情况,现在你还是会这么说吗?

我真的不在意影响因子,因为我想期刊指标的重要性正在流失,真正重要的是研究论文:它被引用的频率、在社交网络上如何被讨论、被评论、被加到清单中、出现在政策档案中、被引用在百科词条中等等。好几年前,很少研究人员知道自己的 h 指数,h 指数是作者的指标,根据论文的引用数来计算,完全独立于期刊影响因子。现在我很少遇到担心自己论文引用数胜过他们发表在多少影响因子期刊的研究人员。我相信,随着开放程度提高,能提供数据或文字挖掘的结构化的研究文章和新的数据计算方法会产生更酷的东西,我非常相信这件事。但不管我们会有什么指标,都会是以文章为主的指标(或甚至是更小的文章片段,像是数据或方法),不会以期刊为主。这是我认为的未来发展方向。

你很常到不同地方参加全球学术出版活动,在这些场合中都会提到的学术出版问题是什么?

我才刚参加完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学术出版学会 (Society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 SSP) 年会,现在满脑子都是出版相关的议题。

最近关注度持续升高的是单一文章的可发现性。在 SSP 讨论强调的是永久识别码的重要性,让科研产出更能被找到,ORCID 就是很好的例子。举例来说,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作者有哪个文章,才能创造更好的影响力衡量指标。理想情况下,我们会希望资助单位、补助金额、研究单位、执照还有机器可读取的成分等这类基本信息可以嵌入文章的 XML 中,这就是一个好的出版商该提供的东西,而如果作者在找寻期刊,这是我建议作者要要求的一件事。

大数据、数据和文字挖掘、机器可读取性、数据发表都是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在学术人员、(科学)沟通专家、学会和出版商的会议中。互联网的威力让这些议题的情势升温。

有哪一件关于开放获取的事是你永远不会疲于谈论或分享的?

有两件事情。第一:学术出版不像小说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产出创意作品。我们做为纳税者支付了研究人员的薪水,让他们生产知识给我们,就我看来,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有权力取得这些知识。我们也付钱让研究人员解决复杂的大问题,像是环境永续性、移动、健康或食物安全。地球只有一个,我们一起在这里生活,所以我们该不顾一切支持科研发展,让我们永续生存在这个星球上。而科学家也需要能方便快速取得信息,促进创新和发现。因此,我是用道德角度来看开放获取,这跟下载盗版电影是不一样的。

第二:数字会说话。每年都有超过 2 百万个学术文章加入科研文献中,这个数字成长的很快。机器读取在未来将会变成科学家处理新信息的重点。一台计算机不会在意你发表在多少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它只在意是不是能“读取”你的文章全文,能不能处理 XML 标签。如果你希望你的文章是有用的研究文献,会需要 CC-BY 许可、坚固的 XML 标签还有永久识别码。开放获取不是只有文章处理费 (APC),它是关于让信息更有效流通,解决科研的大问题。

大约在一年前,你在博文说:「中国需要开放获取,而开放获取浪潮需要中国。」你可以说明一下这点吗?

中国在研发的支出很快会超过欧盟跟美国,也就是说,如同我在前面提到的,有大量的顶尖研究会涌入现在的学术出版体系。只有少数被挑选的“高影响力”期刊在吸收这些研究,而新期刊持续采用开放获取模式。甚至汤森路透的 Web of Science 都说他们每年的期刊接受率只有 10% 到 12%;这表示只有非常少的新(开放获取)期刊可以加入出版体系。这是在拖累我们!中国可以通过设立开放获取政策和强制所有政府资助的研究产出采用知识共享来推进开放获取,还有强调开放获取多过影响因子。

我到上海参加过一个会议,所有的出版商都关注“数字”和“全球”这两个共同目标。但数字化的下一步是机器读取,而全球化发生的前提是所有的信息可以免费流通。单就研究产出来看,中国有潜力成为全球带动开放获取的龙头。

你有什么建议可以给要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

在选择期刊的时候要务实,以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不过这对我来说代表的是发表 CC-BY 许可的文章,所以你的工作可以轻易地被其他人找到跟使用。今天几乎所有的期刊都提供开放获取选项,终身职位招聘委员会跟基金单位的重点也会变成以文章为主的指标,开放获取会变得更重要。当我用 Altmetric 分数在 ScienceOpen 上进行搜索,分数最高的几乎都是开放获取的文章。开放获取会让你被更多人读到,然后变成更多引用、合作等等。

利用预印本伺服器的好处来邀请同行反馈。不过由于公开的记录会永远存在,而互联网的记忆力很好,我也会强烈建议在公开文章前,让专业的编辑来改善你的写作,这会帮助你确保研究用最好的方式呈现,有效沟通你的信息。也有导师、同事、合作人员帮你检查工作。在公开你的研究工作之前,做自己的审稿人,不要希望出版商帮你处理所有东西。事实是,没有人会像你一样在乎研究工作的沟通。一旦你公开之后,就不要害羞,向外寻求讨论、在社交网络上宣传你的工作、在个人网页和单位资料库或是任何你参与的网络上发布论文 PDF。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新想法!

【感谢 Stephanie 接受意得辑专家视点的采访,提供读者这么实用的建议!】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觉得有用?

如果是的话,和你的同事分享吧

该话题属于选刊阶段

写完论文后,下一步就是找个适合的期刊投稿。了解怎么找个完美的目标期刊,促进你的论文以及科研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