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偏爱的文献综述,是这样的
对于文献综述的质量,不同的期刊编辑有着相同的关注点、期许和要求。
本文会说两个问题:一、文献综述为何重要?。二、期刊编辑期望看到怎样的文献综述?
我本人兼任大学教授和期刊编辑,我会多花些笔墨说第一个问题。
文献综述为何重要?
我们先来看文献综述在论文中所处的顺序。一般来说,整篇论文各个部分的顺序是这样的:
- 标题(Title)
- 摘要(Abstract)
- 引言(Topic Introduction)
-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 方法论(Methodology)
- 正文(Body of the text)
- 结果(Results)
- 讨论(Discussion)
- 局限性(Limitations)
- 结论和启示(Conclusions & Implications)
注意文献综述的位置,前面一部分讲的是为什么要开展此项研究,后一部分说的是方法和假设。要是文献综述没准确针对研究,那之后的内容价值就会打折扣。
因此,综述部分选择的文献必须具备:
- 说服力(内容恰当)
- 新颖性(能为调研的现象提供尽可能的解释)
- 及时性(对于调研的现象有完整的研究记录,有最新的证据)
- 准确性(对先前的研究有正确的展现)
以上四点缺一不可。这就像编辑要是发现参考资料的引用不完整(或者有误),那么他们会认为整篇文章都不靠谱。
此外,文献综述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同样不可小觑。编辑期望作者能说明白为什么某项研究是与时俱进的。要是文章的关键点四平八稳,也没有清晰地让编辑知道研究和观点的背景,那么论文被撂一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在《编辑要什么》(What Editors Want)一书中,作者 Philippa J. Benson 和 Susan C. Silver 这么说:既然编辑也无法精通期刊涉及的所有领域,那么对于作者来说,目标就是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产生兴趣,向他们说明研究的意义。
你选了哪些文献,编辑和审稿人都会仔细评估,从中得知你的研究在更广领域中的意义,以及填补哪些研究空白。
写好文献综述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你的研究可信度。文献综述的目的有三:
- 展示你对某领域的掌握程度
- 展示你有能力甄别并讨论现有文献中的重大发现或观点
- 展示一系列早前研究 —— 谁在何时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
文献综述讲的是别人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如何推动你的理解,并表明你对研究主题的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但注意,“全面的”综述并不是“事无巨细”,而应该同时强调“系统性”。换句话说,综述内容必须经过精挑细选,和观点有直接关联。“包罗万象” 的综述反而可能削弱观点 —— 没说到点子上,读者也没兴趣继续看。
优质的文献综述是这样的:
- 对某个问题有明确的定义
- 全面总结现有的研究
- 阐明各类关联、冲突、空白以及不一致之处
- 提出下一步举措
换言之,文献综述告知读者之前发生了什么,目前是什么状况,将来朝哪个方向发展。
着手写
现在,我们来说如何系统、通透地呈现先前相似的研究。
第一步
首先,你需要列出一份关键词列表,无需太长,用以描述你引用文献的主体。当然,部分关键词来自你待写的文章。
第二步
找到合适的搜索工具,搜索以上关键词。可以肯定的是,找出来的文献会多于你能消化的量(因为部分关键词会检索出关联度不高的文献)。此时,你需要调整关键词(短语),尝试其他搜索流程,最终找到你需要的文献。
搜索时你还可以对文献的“质量”再设置附加条件,比如只筛选:有实验数据(empirical data)的;用某种语言写作的;和你样本的相关数据相匹配的等等。当然,你得记录每一次筛时采用的标准,这对于之后用来概述文献有帮助。
你可能会考虑选多少篇文章比较合理。就我自己的论文,为了观点更简练,我最多选择30篇。
第三步
对搜索出的现有文献开始分析和评估,展示你如何填补某一空白,避免简单的罗列或总结。
阐明筛选文献的过程
综述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阐明你遵循的某一特定流程。你需要说明检索使用的关键词,用以筛选的各种标准。
开头可以这么写:
在Google Scholar, PubMed, Ovid, Sage, Springer, Science Direct 和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上搜索关键词“nail-biting”和“adolesc*”,采用的筛选标准是:过去十年中用英语发表的;可全文查看的;排除灰色文献。共有二十项研究满足筛选标准,会在本文的“补充材料”(Supplemental Materials)里的附录(Appendix)部分列出。
这样简短的描述,可以让你的综述更透明化,也展现了你在挑选文献时的客观性,同时确保了可重复性。
我写这篇文章目的还是想强调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对于那些久负盛名的高影响力期刊,编辑们也总会采用以上提到的各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