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拒稿有时是有好处的!

问题描述
尊敬的 Eddy 博士: 即使我已经根据期刊意见修改,但文章还是被 2 家我想发的期刊拒稿了。剩下同领域的期刊都低于我的目标,该怎么办才好?
写答案
1 人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

拒稿总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不过好消息是“在经过拒稿后的文章真的发表后能吸引较多的引用” 。

这是最近在《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这个现象,文章题目是“Flows of research manuscripts among scientific journals reveal hidden submission patterns”。作者 Calcagno 及其同事注意到冗长的投稿过程及拒稿如何经常延迟发表,遂想找出如果作者当初就投较低分的期刊是否会比较快发表。

此研究中,作者采样 2006 至 2008 年发表在 16 个特定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类文章,联系其作者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采样文章是否在发表前曾被退稿。如果曾被退稿,最后一个退稿的又是哪一个期刊。发出 20 万份问卷,共回收 8 万份。

接着将作者回复的拒稿期刊列出,了解文稿的流动状况。一如预期,《自然》跟《科学》在中心点,表示最多文稿在发布前被它们拒稿过,此外,这些文章之后都发表在分数较低的期刊。

此研究也发现一些出乎预料的结果。首先,75% 受访的作者表示没有拒稿经验。根据这个发现,研究作者们认为大体上这些生命科学文章都投到适合的期刊,所以能在第一次投稿就被接受。现在这个发现在《科学新闻》(Nature News) 及《科学人》(The Scientist) 等热门科研社区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这个研究结果可能不够充分但足以代表一般投稿流程。

但,最有趣的地方在这。

该研究发现被拒稿过的文章引用数比一次就发表的文章高。这个现象甚至跟期刊的影响因子无关,即使文章最后是发表在分数较低的期刊,这些高分期刊的评语似乎让文章的整体质量提升了。

所以我想被拒稿的作者不需要太担心,而应根据期刊评审意见进行论文修改,然后期待在最终论文发表后能收到更多的引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可以向历史学习的。

1960 年代后期,一位经济学家的文稿“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在发表前经过 3 家期刊拒稿,最终成为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其作者 Akerlof 教授更在 2001 年获得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总的来说,你无须太过沮丧。就算您需要投到分数比预期低的期刊,但由于你在这中间已经根据这几个期刊的意见改善文章并进行修改,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数搞不好会比第一次就被接受的次数高。你也可以了解下期刊拒稿常见原因,在投稿前仔细确认可避免的错误。

祝您好运!期待你的后续分享。

博友们对于上面这个研究文章流向的研究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下您的意见。

该话题属于拒稿阶段

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在科研生涯中,都会遇到期刊拒稿。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拒稿?了解期刊拒稿的原因,如果你不想被拒,又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