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关心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但很少有人关心这个……

都在关心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但很少有人关心这个……

诚邀您参与调查:面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全球调查 —— 快乐与压力的诱因

过去几年,学术界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某种角度看,这种关注的确是有利的。此前,虽然大众知道科研工作压力大,但并没有意识到压力已经大到那种程度。

2019 年 10 月 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国际科研传播机构 Cactus Communications 发布了一项面向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调查。我作为调查组织团队的核心成员,很想再进一步谈谈为什么科研工作者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话题,以及我们为何发起这项调查。

先说这项调查的初衷吧

首先,作为一家有着 17 年历史的国际学术传播企业,我们非常清楚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之一:发论文 —— 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论文。这种压力有增无减且持续不断。许多作者(尤其是非英语母语作者)常常和我们倾诉自己面临的无奈和沮丧 —— 做研究、写论文、应对拒稿、赶截止日期、缺少足够的写作指导和支持等等。

其次,在更早的时候,我们还做过一项全球作者调查。调查结果让我们知道了科研作者的其他痛点。比如:论文发表周期时间太长;同行评审质量和流程让人焦虑。作者们也真诚地给予了诸多反馈,让我们知道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晋升会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论文发表通常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发表带来的压力往往会产生其他问题。有些作者也担心这种压力被人利用,比如:掠夺性出版。

来自世界各地科研人的反馈,让人们意识到学术界的压力是如此普遍。但压力仅仅是科研人生活的一部分。

再次,在我们的网站上,科研人也积极和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与喜怒哀乐。有些故事虽然看似平淡,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的种种压力。总而言之,一名优秀的科研人,的确需要有耐心,勤奋,并且脚踏实地拥抱挑战。

当然,一些故事的作者也强调,科研工作者不是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取得的成功也绝非仅仅依靠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作为科研工作者,既要承受学术界固有的压力,又要应对周遭环境的影响,要是个人生活遭遇不顺更是雪上加霜。

这种种压力久而久之便被大众视为理所当然,科研人也不得不负重前行,更不愿意公开谈论这些压力。

最后,已经有相关的报告指出,学术界人士遭受的压力有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大。比如,一项 2014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现,受访的博士生中,有 47% 的人达到了抑郁的临界值;2017 年,比利时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三分之一的博士生“正在遭受或有可能发展成“精神失常”;2018 年,《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上一项研究的结果更让人担忧 —— 硕士博士生遭受中度至重度的焦虑(或抑郁)的概率是大众的六倍;《自然》(Nature)近期的一项双年调查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博士生受访者表示曾经因为焦虑或抑郁而寻求过帮助。

因此,打破这种沉默,开诚布公讨论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多数关于学术界精神健康的讨论都集中在学生或者职业初期的科研工作者,从地域上看,似乎也更偏向西方国家。虽然可能有时间或地域等因素,但精神健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更可怕是,我们时不时就会听到科研工作者因为工作压力自杀的新闻。

我们此次的调查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与全世界科研人的密切互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不同背景的科研群体。此次调查也以 5 种语言呈现。问题涉及多方面:科研人工作者的成就感,个人生活状态,职业晋升,获得支持的来源,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获取心理咨询的渠道,为何拒绝心理咨询等。因此,此项调查可以帮助了解全球的状况,并且细化到特定的人群。

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听取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以是关于如何让所在组织、决策者们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学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我们相信,对于学术界每一位关心科研质量、科研人身心健康的热心人士,这些直接的建议会尤为宝贵。

诚邀您参与调查:面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全球调查 —— 快乐与压力的诱因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觉得有用?

如果是的话,和你的同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