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icles
- Popular
学术圈内外鸡同鸭讲,你们之间真有那么大隔阂吗?
1985 年,伦敦皇家学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向社会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性的综合报告。这份名为《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的报告就如何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参与度提出了建议。前言部分明确提到需要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
“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对科学有所了解,无论他们是参与国家或地方层面的决策、管理公司、担任技术及相关岗位、选举被选举,还是做各种各样的个人决定。”
传播科学时使其容易吸收理解,阐明影响是让人懂得科学的唯一途径。早在 1985 年,伦敦皇家学会发布的文件就已清楚地表明了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及其可为社会带来的益处。之后的 22 年间,我们在这方面又取得了多少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和学术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手可得的免费信息让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不断增长。这种变化肯定是好的,但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今天公众访问大量的科学信息,其中有多少是可靠的?公众是否有能力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可靠和相关的内容?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由 NASA 出资的一项研究表明,51% 的美国人声称对科学感兴趣,而只有 28% 的人“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和辩驳”。这让我注意到了一些需要系统讲述和处理的问题。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以下四个问题。
如今,人们接触科学更容易了,但他们能相信这些得来不费功夫的东西吗?
虽然科学界试图通过开放的科学计划让公众可以获得科学,但有多少外行人真的会阅读研究论文呢?即使他们看了,又能理解这些文章的内容吗?你爷爷奶奶平时会看糖尿病或癌症方面最新研究的文章吗?然而,他们可能会是从这类研究中获益最多的那类人。外行人关于最新研究的信息来源是大众媒体。爷爷奶奶们很可能会对“震惊了!糖尿病也能治好了”这种耸人听闻标题感兴趣,并不会去深究文章内容。他们也无法分辨大众媒体分享的最新科学发现是否准确。媒体对科学的一贯炒作是致使科学歪曲的一个原因,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详细讨论过这一点。我想再次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不当或错误传播,尤其是涉及到对医疗保健的影响时,可能会导致公众做出不正确的决定,甚至使他们失去对科学的信心。虽然现在有更多的媒体关注科学,但公众真正需要的是可以信任的更好信息。
科研成果发表了,就没科学家的事了吗?
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生活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如果研究结果不为大众的利益服务,研究的目的就是失败的。此外,研究经费也是间接由纳税人出的。因此,从道德意义上讲,学者有义务确保纳税人从他们资助的研究中获得至少一些利益。理想情况下,研究人员的责任不应该只停留在遵从研究道德,并在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研究结果:学术界还应该努力以负责任的方式交流研究成果,确保公众可以获得真实的研究结果并了解其受益程度,而不是夸大其词,或者通过大众媒体传达扭曲/不完整的研究结果。这就是科学传播的全部内容。今天,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地用不同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他们的科学:通过大学新闻稿、文章提要 (lay summaries)、视频/图形摘要、博客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宣传他们的科学,不仅可以提供科学著作的知名度,还可以用外行人理解的语言告知他们将从中受益的科学研究来增加研究的影响力。但是学术界“不发表即灭亡 (publish-or-perish)”的风气让人绝望,除了估计实验室工作和论文,研究人员很难有精力去回报社会。
人们要看懂科学家在说啥是件难事吗?
谈到怎么进行科学传播效果才最好时,说人话和谈人事显得格外重要。为了让外行读者理解科学,就必须摒弃行话。与非科学读者交流时应谨慎使用科学/技术术语,如果无法避免,那术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语言表达是学术圈内外存在感知差距的一个地方。搞科研的人习惯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时应该采用大家有共识的语言是很重要的。构成科学家日常词汇的词语可能会被非科学读者视为行话。不过,当试图传达研究成果的本质和意义时,科学家也应避免过于简单化。
我们身处的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吗?
科学家的目标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接收科学信息的素养,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决策。假如科学家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研究,但是读者对科学研究、研究原理及其意义没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交流就是无效的。并不是说读者看不懂,有些人懂得多点,甚至还对科学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兴趣。然而,为了让研究真正影响个人生活,科学需要更普遍地被理解。科学界应该有意识地让社会更具科学素养。实际上,这也与学校、本科和研究生各个层面的课程政策制定有关。
就在几十年前,手机和互联网相对来说还是新事物。但是今天,即使是偏远乡村的人们也知道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甚至老年人也在没人教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成了 WhatsApp 和 Facebook 的狂热用户。科学正是需要这种普遍的变化。这种变化必须从民众开始。我们需要可以将科学界和非科学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应该让读者像被各种小工具所包围一样沉浸在科学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学。科学应该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从小学教育到电视、电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大众媒体。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帮助弥合科学界与非科学界之间的隔阂。反过来,也对提高理性决策的质量和使用科学产品有帮助,但愿能增加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信任。
意得辑专家视点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