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 热门
大家谈科学:科研人员为何该接触公众
科学很少成为大众讨论的主题,一般人通常都觉得科学是复杂的学科,最好让懂的人处理,也就是科学归科研人员管。一般人甚至将科研人员看作精英,是象牙塔里的隐士。科研人员与大众间的沟通鸿沟让科学产生误传、带来科研议题歧义、缺乏共识的决策。几个月前,方济各教宗( Pope Francis)在见过美国知名气候科学家 Veerabhadran Ramanathan 后,谈到了全球气候暖化的问题,让全球关注到这个对生活有巨大影响的议题。这件事让学术界内外人士开始讨论科研人员的活跃能改变大众对科研议题的看法。
过去几年来,科学陷入危言耸听的新闻报道以及许多沟通误传之中,一个知名的例子是作家兼漫画家 Scott Adams 质疑科学的可信度。虽然一般公认科学很重要,但缺乏专家出来谈话逐渐造成大众对科学的误解和不信任。如果非科研圈人士参与科研相关的讨论,他们就能对转基因作物、气候变迁等议题做出更好的决策,甚至还能知道如何能善用他们的税金,对政府的医疗保健政策发表意见,还可以对科研基金提出看法。
既然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同意公众互动的重要性,为什么他们会迟迟不采取行动呢?如同大家知道的,科研人员最缺乏的就是时间,他们要忙着做研究、申请基金、处理行政工作、发表论文、晋升评等,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根本没有时间与公众进行互动。但似乎有更多原因在阻止科研人员进行公众互动。
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博士生 Kevin Boehnke 拜访了几位科研人员,了解为何他们在触及群众上受到限制。根据他的调查,虽然有些科研人员是因为缺乏自信,但其他人认为如果他们为议题发声的话,自己会被贴上标签,甚至有些人担心会产生“萨根效应”(Sagan effect),萨根效应指的是一位科学家在一般大众中的科研声望跟他的科研工作质量与数量成反比。一般也认为公众互动并不是妥善利用科研人员时间的方式。
虽然公众参与照理来说应该可以带来正面影响,但有时候也会造成大众的反弹,过去有一次当新闻公布由惠康基金会 (Wellcome Trust) 资助关于脸部毛发与健康的历史的项目案时,引起民众激烈的攻击。整体来看,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付出努力与公众互动。甚至,高校、研究机构还有资助单位也对科学沟通不够关心,这是科研人员远离公众互动的根源原因之一。不过,有些人跟 Environmental Earth System Science 副教授兼斯坦福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高级研究员 Noah Diffenbaugh 一样,认为科学沟通是科研人员的责任,他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是科学家,但我认为当公众对我提出问题时,提供答案是我的责任。」
要改变现状,高校和研究机构扮演重要的基础角色。他们应该鼓励科研人员考虑将科学沟通纳入自己的责任范围中,而他们需要提供科研人员必要的培训和时间去做到科学沟通。科研人员进行公众互动也能为自己带来好处,让自己的研究被更更多人看到;考量到这一点,资助单位也应该支持公众参与。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西蒙尼教授兼牛津大学数学教授 Marcus du Sautoy 就说:「对我来说,科学就是关于两点,发现和沟通。科学如果能够触及更广大的群体,就能对身为科学家的你带来更多新想法。」随着科技进步跨越地理限制,科研人员能够更轻松地与更多群众进行沟通。
做科研是件艰辛的事,但是,如果科研人员能够主动向大众说明科学,让科学变得更简单容易了解,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友善的环境。这么一来能缩小科研圈与非科研圈的距离,随着科研误传事件的减少,非科研人士对科研议题更了解,科学能从少数人的事变成大众的事。
观赏意得辑专家视点的视频了解公众参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