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人偏见,确实存在

系列:
03
审稿人偏见,确实存在

Bahar Mehmani 是爱思唯尔全球出版发展部门的 Reviewer Experience Lead(审稿人体验总负责人)。多年的行业经验让他对同行评审有独到的见解。值此同行评审周,意得辑有幸与 Bahar Mehmani 对话,

爱思唯尔的 Reviewer Experience Lead 是怎样一份工作?

简单说,我的工作主要面向科研工作者,提升他们在爱思唯尔期刊的同行评审体验。我需要从不同维度去评估同行评审的效果(具体到某本期刊、某个学科、某项业务等),发现痛点,解决问题,以此优化评审流程,让审稿人的贡献得以认可,同时评审更加透明,更具合作性,带来更多回报。

根据您的经验,当下同行评审面临哪些挑战?

认可。学术出版界的期望是,审稿人的角色不仅被期刊认可,还能被大学或其他学术机构认可。资助方以及学术评估机构应当把同行评审活动也考虑在内。

合作。许多职业初期的科研人员参与审稿,常常是因为导师的指使。这其中也侧面体现了审稿人得不到充分认可,这一点,期刊是有工作可以做的。

偏见。同行评审由人工完成,学术界的论资排辈的确容易产生偏见。

透明度。同行评审常备比作“暗箱”,科研者希望更透明,更可靠。

技术。传统的投稿系统繁琐冗长,很少有审稿人会说喜欢。

在您看来,审稿人对作者有哪些期望?

这种“期望”取决于诸多因素,稿件本身质量,审稿人的时间投入,以及审稿时的其他外界条件。

多数情况下,审稿人会给出明确的建议:需要更多数据、更具体的分析、不同的方法或者更多引用。但常被忽略的是,审稿人与作者,角色可以互换。

准备评审报告时,审稿人应当设身处地从作者角度出发,确保语气得体,所有让作者修改的地方是出于提升研究质量。

对于期刊,如何确保同行评审的质量?

遗憾的是,同行评审的质量很难量化或系统性检测。当然,期刊能做的,是确保稿件送至专业对口的审稿人,同时将利益冲突最小化。实现的方法有,吸纳资深研究者成为编委会成员,提供工

另外重要一点,期刊需要给审稿人明确的指导,让他们也知晓期刊期待怎样的评审报告。

提升评审质量,作者可以有怎样的举措?

按照目前的同行评审体系,作者可以对审稿人的意见提供反馈。和双盲评审相比,公开评审流程的互动就更加直接了。无论如何,作者可以随时和期刊编辑反馈评审报告的质量。

别人的长处总是值得学习,审稿人在审稿时也应当有这种心态。

同行评审种类多样,各有优劣,您认为哪一种最好?

这很难说,之前我提到过,同行评审毕竟是人工来完成的,偏见也无法绝对避免。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因情况而异,期刊应当尽可能为审稿人提供便利,无论是工具还是服务。

此外,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无论采用哪种同行评审方式,对于提升透明度,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于职业初期的研究者,哪个阶段开始可以考虑成为审稿人了?

只要成功发表过文章,自己亲身经历过同行评审流程,都有潜力成为审稿人。

职业初期科研者没有审稿经验,期刊编辑会考虑他们成为审稿人吗?

看情况。我认识的许多期刊编辑欢迎年轻的审稿人。有些期刊还有会 co-reviewer 计划,鼓励人带人。还有期刊让作者注册成为潜在审稿人,鼓励参与审稿。我们的 Volunpeer 就是一个类似的计划。

关于同行评审,您有怎样有趣的个人经历?自己的稿件第一次经历同行评审又是怎样一种体验?

二号审稿人!

啊哈,这个我忘不了。我读博第二年收到第一份同行评审报告,二号审稿人要求我补充额外的工作,虽然论文最终得以发表,但直到如今,我仍然不认为那部分额外的工作有多少相关性。

职业初期科研者如何参与同行评审呢?

首先自己得发表论文,亲身经历审稿流程。其次,学习写高质量的评审报告,爱思唯尔也提供这样的课程。

今年“同行评审周”的主题是“Quality in peer review”,对此,您认为 Quality in peer review 具体意味着什么?如何优化同行评审?未来又有哪些趋势?

Quality in peer review 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指评审报告的质量,也可以是最终研究产出的质量。通过更多业界互动,效果分析,借鉴或试错,我们可以让同行评审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行评审目前朝着更包容、更可靠、更用户友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同行评审本身也成了一门可深入研究的学科。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觉得有用?

如果是的话,和你的同事分享吧

该话题属于同行评审阶段

你觉得发表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同行评审吗?让专家指导你该如何有效地回复审稿意见,增加发表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