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看SCI的评价体系是否该改变了?

中国只看SCI的评价体系是否该改变了?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科研产出数量增长有目共睹,对全球的科研界贡献良多,中国成为世界科研与发表的领头羊日子指日可待,其中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幕后推手就是 SCI 评价体系了,SCI 评价体系鼓励国内的所有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发表到 SCI 索引的国际期刊上,更准确一点说,是要求,所以形成了中国论文一下子涌入国际期刊的现象,这项评价指标最早是由南京大学在1980年代所引进的,随后才逐渐被广泛采用。

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曲欽岳院士表示,当时引进 SCI 的主要用意有二:一是当时中国学术界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不够,无法像国际上一样进行同行评审。引入 SCI 的目的,是希望用量化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随着发表 SCI 论文逐渐渗入每个中国科研人员的生活,所有的基金、升等、学位都与 SCI 紧密连在一起,发 SCI 似乎成为了所有科研人员的唯一目标,而科研单位为了争取经费,也开始要求单位成员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 SCI 论文。但这样过度依赖 SCI 为单一评量指标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为了确保评等不被降级,单位开始提高 SCI 论文发表标准,原先一篇可能变成二篇,甚至开始要求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分数,科研人员的发表压力与之俱增,开始采取不端手法只求成功发表 SCI。这般盲目追求发表 SCI 论文数量的现象,也让国际上对于中国科研产出的质量多有疑虑。

对于这个 SCI 现象,去年 11 月 22 日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举办的“SCI 论文与医疗、教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上,33 位知名医学专家联合签署了名为“正确处理 SCI 论文与医疗、教学关系”的倡议书,指出单用 SCI 这个指标来决定以为医生、研究人员、老师的价值是违反这些人员的本质的,身为倡议书其中一位签署人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胡大一更表示:「SCI 的引进虽对我国科研和学术发展与国际接轨有一定促进作用,而教育科研基金奖励评审、职称晋升、院士评审、学校医院重点学科评定所有体系却都被套牢在 SCI 的枷锁中,导致了国内学风浮躁,科研不惜造假成风。教学和行医看病两项是学校和医院最重要的功能,而目前教师与医生的主业变得无足轻重。」

随着医界发出的抗议声浪,中科院无独有偶也在微信公众号里推送了《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在 2011 年 11 月号发表的一篇名为“SCI的哀与愁”的文章,作者田保中对当前 SCI 评价提出了 3 个解决之道:

1. 科研人员及单位应认识到 SCI 期刊和论文的影响因子高低是有许多因素造成的

2. 中国学术界应制定更科学、更公平、更多元的学术评价和基金项目立项标准

3. 国家应按梯度扶持优秀的刊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SCI 期刊

虽然当初采用 SCI 这个指标的用意是让国内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但随着时间过去延伸出许多乱象,导致中国的研究成果质量与研究人员诚信受到质疑,着实需要重新省视唯 SCI 不可的标准,应该有更全面的方式确保科研质量和国际能见度之间的平衡。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觉得有用?

如果是的话,和你的同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