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是否太过看重研究新意?

期刊是否太过看重研究新意?

SCI 论文发表压力是很大的,对像年轻研究人员来说,研究生涯刚开始,发表高分期刊的压力尤其大,而这也一直是受到关注的新闻。

根据《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一篇报道,困扰着科学的一个大问题是期刊发表复制研究的低附加价值。“复制”是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一项新发现被接受的基本假设是其可复制性。科学本身是一个自我纠正的过程,研究人员都尝试在先前的研究上有所发展,原来的发现可能被证实或反驳,这本是科学进步的本质。但是,复制研究通常因为较缺少新意很难发表。根据《纽约时报》的新闻:即便当科学家重新实验,或当他们发现原先的结果是有缺陷的,要发表仍然不易。其原因惊人的平常:期刊编辑喜欢发表开创性的研究,而不是忠实的复制。

这可能是为什么科研人员越来越不愿意碰触“伪科学”或误报(false positive)。如同沃顿知识在线(knowledge@Wharton)的一篇文章,得到统计显著相关结果来支持任何假设是非常简单的,在现今科研人员背负这极大论文发表压力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在无意间偏斜实验,使之成为心里想要看到的结果;又或者,如果有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发现,他们可能会急着发表,而完全忽略该去检验这是否是真的有效。这个情况又可悲又令人忧虑,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到后来才被关注到的话,该主题的相关发表文章都可能被撤稿。最糟的状况是没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导致坏科学的传播。

有什么解决办法呢?已经有些项目采取了正确的方向,例如 Public Finance Review 期刊 2 年前公开征求复制研究,最近的一个活动是这是由 Science Exchange 公司与开放存取期刊 PLoS One 共同合作的 Reproducibility Initiative,透过这个活动研究人员可以将实验外包给独立第三方进行可复制性测试,然后获得实验结果结果可复制的证明,参加者遂可将可复制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今年稍后发行的 PLoS One 特别刊上。

不过,这类的活动仍然小而不够有力。同时,在研究生涯刚起步时,复制研究能给你的研究方法一个强大的基础。Science Careers 的一篇文章在讲述一些资深研究人员如何鼓励他们的学生组队尝试复制先前的研究,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培养必要的科学思维方式。然而,还是有很多的原创研究可以进行,虽然复制研究除非具有极大突破性,不是这么容易独立发表,最好的方式是串联相关原始研究,然后在你的原创文稿中以“注脚”的方式标示复制研究的结果,如此一来,你就能在学习的同时维持发表的机会。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觉得有用?

如果是的话,和你的同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