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文章润色怎么收费
关于SCI文章润色怎么收费是很多SCI论文作者所关心的话题。就拿意得辑的润色套餐举例,分为三种类型,标准润色:0.32元每词起;优质润色:0.56元每词起;科学深度编辑:1.4元每词起。优质润色和科学深度编辑套餐提供免费的,由iThenticate出具的论文查重报告,可以避免因为引用过多或者重复过多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今天我们来聊聊另外一种学术不端行为,科研造假。科研造假从动机上分成两类,一类是主动造假,另一种是被动造假。
主动造假
这种情况的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造假的成本太低了,而收益却非常高。主动的学术造假,简而言之是一条有可能万劫不复,但也有可能没啥事的通向成功的“捷径”。靠着学术造假,有的人评上了职称,有的人拿到了课题,甚至有的人功成名就成了大佬。但是,一旦被查到学术造假,这个人的研究生涯大概率就结束了。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造假的成本太低,造假又太容易了!尽管学术圈有审稿人制度的存在,但根本防不住学术造假。比如你PS了一张图,审稿人是几乎不可能把你的实验重新做一遍,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得到类似的图片。而且,每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环境都千差万别,他也许想要复现,但也不一定有这个条件。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是,你的结果不能“太重要”,如果太重要了的话,确实会有不少人会试着复现你的实验。但是,这种学术造假还是比较低级。PS过的图片实际上是可以使用一些软件查出来的。所以,最常见的一类造假就是有意识的删改和伪造数据。比如黄禹锡事件中,当时调查就显示,黄禹锡实验室得到的卵子远比论文中提到的多,换句话说,他只是把对自己结论有利的结果放了出来。所以你看,这造假的难度有多低!只要学过一点统计学知识,会删删数据,就具备学术造假的功力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伙伴还是要安安心心的做研究,踏踏实实地写文章,不要搞歪门邪道。因为有的事情,一次犯错就需要用一辈子来偿还!一次学术造假,基本就断送了你整个学术道路!如果想要多发表文章,不一定要走学术造假这条路,你完全可以试试文章润色之类的论文辅助服务,专业的论文润色服务公司,它们对如何投稿,投到哪里,怎么提升发表概率比绝大多数学生和青椒明白的多,寻求它们的帮助一样可以大幅提升你文章发表的概率。
接下来,如果大家关注学术圈的新闻,你会经常看到那些被报导或者通报出来的消息,往往都会涉及一些大专家、教授。如果年轻人学术造假很好理解,毕竟自己什么都没有,职称、课题都需要有文章才能拿到,但人家都评了教授了,甚至已经是大专家了,还学术造假干嘛?你看他们造假的论文,发的也一般般,想来用这种文章冲击什么“国家最高科技奖”应该是无稽之谈。所以,他们往往遇到的就是第二类造假。
被动造假
所以下面我就说说很少有人提到的第二类学术造假。其实,第二类造假,也就是被动无知的造假不仅更可怕,而且“造假的人”大多也有点可怜。所谓被动造假,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作者之一,通常来说都是那个挂着通讯作者名头的大佬,他根本不想造假,甚至根本都不需要造假,但这篇文章偏偏是一篇学术造假的文章,他也因此受了牵连。
众所周知,通讯作者,尤其是大老板级的通讯作者,大多既不亲自做实验,也不亲自写文章,能给你改改就已经是好几个月修来的福气了。人家主要负责提出方向想法以及申请基金,给自己手底下的博士生和小老板提供资金支持。所以,一篇文章的实际操作者,哪怕伪造了数据,甚至PS了一张假图,大佬也大概率不会发现。甚至有诺奖得主都在这上面吃过亏。37岁就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巴尔的摩,在他自己50多岁的时候被迫辞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只因为一篇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有部分内容造假。
而巴尔的摩最冤枉的是,他实际和这篇论文没太多关系,只因为一个同事发表论文中使用了巴尔第摩实验室的数据,所以把这位大佬的名字署上了(这件事闹得非常大,持续十年才尘埃落定,最终调查结果是巴尔的摩并没有学术造假。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巴尔的摩事件)。
所以在此也给已经升任通讯作者的老师们提了醒,一定要为自己的文章负责,一定要看紧了自己团队的科研行为。
意得辑Editage是全球领先SSCI/EI/SCI论文润色服务公司,为您提供专业的SCI文章润色、sci论文投稿指导以及SCI英文论文润色等服务,助您SCI文章成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