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通常会得到哪些结果
【意得辑论文写作指导】论文投稿过程中,期刊的决策过程冗长且复杂,下一步是什么对作者来说很多时候也属未知。本文梳理了论文投稿后的几种常见结果,分为内审与外审两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期刊的系统、用词各有差异,文中的总结基于学术出版中的常见叫法,如果你有更进一步的疑问,还请参考期刊官网的论文投稿规定及常见问题解惑。
论文一旦提交给期刊,首先由期刊编辑部内部做初步检查,可能得到以下三种结果:
1. 未审退回。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合期刊范畴或内容未达到发表标准,便有可能在未送交同行评审的情况下将稿件直接退回。涉及语言问题的论文也有可能在这个阶段被拒稿,不过期刊通常会注明拒稿原因,如果与语言相关,作者还有机会在重投或改投前完善稿件。
2. 建议改投其他期刊。当编辑认为稿件与期刊不匹配,有时也会建议作者转投同一出版社下的别家期刊。这类转投通常在期刊内部进行,只需要得到作者同意即可。不过当编辑建议改投的期刊属于其他出版社,作者就需要自己权衡做出转投决定与后续操作。
3. 送交同行评审。经初步审查,符合期刊范畴和投稿要求的稿件将被送至外审,通常会由二到三位审稿人细致评估稿件质量。
期刊编辑将参考审稿人的建议再次决定稿件去留。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同行评审反馈十分重要,但拒稿权力始终在编辑手中。假如编辑认为稿件的信度与效度不错,即便审稿人提出负评,最终也有可能发表,反之也成立。
经过同行评审的投稿论文,可能收到的编辑决策有:
1. 直接接受 (accept in its present form)
期刊将发表作者提交的原稿,不作论文修改要求。直接接受是种十分罕见的结果。
2. 小修后接受 (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s)
也被称为有条件接受,这意味着期刊需要作者作小幅的论文修改,大概率无需再经历第二轮审稿即可被接受。不过作者需要调整自己的预期,小修后接受并不保证发表,还需要编辑对修改内容满意才行。
3. 大修后接受 (accept with major revisions)
如果投稿论文收到大修反馈,作者在修改稿件中还需附上对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改后的论文有可能再度送交评审,审稿人通常不变。一些期刊把第二轮的审稿称为再审稿,其结果视作者的修改情况及回复完整性而定。如果作者遗漏了对某些重要质疑的回应,可能还需要再次修改,也有可能落得拒稿结局。
4. 修改后重投 (revise and resubmit)
修改后重投是比大修更为深度的论文修改。编辑会向作者发出带有拒稿意思的信息,但同时表示如果论文经修改后作为新稿件重投,期刊也会再度考虑接受。这意味着作者需要根据审稿人和编辑的反馈深度修改,然后再重新投稿至同一家期刊。重投前准备的投稿材料中需注明第一次投稿的稿件编号,并解释作了哪些修改。编辑会综合信息给出新的评定结果,必要时将论文送交新一轮的同行评审。
5. 拒稿 (reject)
意味着多数时候就算论文作过重大修改,期刊也不会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