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教授不搞科研还瞎指挥?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科研人员最讨厌的,“外行指挥内行”绝对能排在前三甲。
所以科研圈长期希望“科研去行政化”,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讽刺的是,这些“行政化”其实往往诞生于“科研圈”。有些大教授,科研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在咱们国家源远流长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下,毅然投身行政工作。从厌恶“行政指手画脚”到成为“行政本身”,不得不说是天道好轮回。
所以回过头来看,很多教授不搞科研但是瞎指挥,其实不是孤例。
但是这个问题特别有趣,有些人认为是人的“劣根性”,不懂装懂,不明白还瞎出主意。
但其实并不尽然,这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两种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碰撞。
行政思维和科研思维的碰撞
大多数时候,教授瞎指挥的根源在于科研与行政这两种行为和思维模式的碰撞。
有部分身兼行政职务的大教授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他们曾经很懂科研,但是科研这东西特别与时俱进,你不读文献,不做工作,有些东西就落后了。科研想法思路长期维持在自己“当年”做科研的时候。
但是科研工作者其实都有一种“专业”意识。自己不懂就不要插手是很基础的行事逻辑。
因为科研这东西太专业了,同一个课题组的两个博士,懂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让一个博士做另一个博士的工作可能还不如再招一个新博士从头开始。
越是尖端和前沿,越是专业和狭窄。
这种因此而来的“专业精神”,原本应该是科研人的基本素养。
但另一方面,行政职务又带给了这些教授另一种思维方式。
在行政工作中,最重要的是“领导必须拿主意”。领导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决策者”。
做任何决定的第一责任人都是领导,下面的人负责落实。权力责任相适应,如果决策之权旁落,那么行政事务就容易出乱子。所以哪怕面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地方,领导也一定要拿出一个主意来。
(当然,理想的决策方式肯定是充分调查研究,咨询建议,最终拿出一个最优办法。但是这毕竟是理想情况。)
一个教授在行政领域担任了某些职务,那么逐渐就培养了行政思维和行为模式。那么面对他们可能不太明白的问题,他也会去做一些指导,拿一些主意。
就好像一个大学的校长,他大概率不懂保卫部门的事,但他不能对保卫部门的工作不做决定,不拿主意。
而且,久居行政高位,他们往往觉得自己一定是正确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领导什么都要插手,什么都要提出意见和对策?
因为他习惯了!而且你不按他做的还不行。
那么引申到科研上,他也会下意识地给出一些指挥和建议,忽略了身为科学家的“专业”意识。
不得不说,还有一种情况是你的视野高度不够
当然,虽然你一定不喜欢听,但“瞎指挥”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你觉得“瞎指挥”,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句著名的“知风”名言——“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说了也不明白”。
我参加过不少硕士博士毕业答辩就常有这样的感觉。
有的教授在最后提问环节,提的问题其实和博士自身所做研究看起来没太多关系,或者突然跨到另一个领域提了一个问题。有的博士答辩后就会吐槽,“这个老师什么也不懂,提的都是什么问题!”
而这帮评审专家们聚在一起则是另一副模样,大家有声有色讨论一下刚刚那个看起来”不太沾边“的问题,各自发表一下意见。
这种割裂感往往让人觉得,恐怕那些博士才是真的明白吧,这些教授听不懂还瞎指挥啥!
其实,真相有可能只是大家站的层面不同而已。
沉浸在自己研究中的博士,往往会有一种在这个领域我才是专家,别人都不如我懂的“会当凌绝顶”之感。而有些确实很牛的教授,因为已经从自己领域跃迁到了更大的领域,接触更多的研究方向,所以看问题的视角可能会更跳脱。
教授提出的问题,虽然看似和当前研究关联不大,但却是这个研究方向的一个很有利的切入点,或者一个亟待解决/需要突破的地方。
这种教授,虽然和科研一线做实验、跑数据脱节很久,但长期浸淫这个领域,其实对领域内很多问题有很清楚的认识。
这种情况下,你认为的“瞎指挥”,也许正是真正好的破局之路。
教授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但作为一线科研人员其实也是这样。
我特别喜欢乔布斯的一句话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很多时候,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局限,这正是一个科研人应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