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不晋升转后勤保卫”惹众怒,而这只是个开始?
这几天有个事在网上爆了,太原师范学院发布的一则《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这里大家最关注的是,5年如果不能晋升副教授,需要转岗到后勤或者保卫等保障岗位——
好家伙,大家还注意到一点,这家高校服务期是8年,也就意味着哪怕5年晋升不了副教授想要走还走不了,因为服务期没到!
这可不是简单的非升即走,这甚至把换个高校继续干科研的希望直接破灭了。
激励政策还是“绝户计”?
“非升即走”其实是现在很多高校比较通行的做法,从好的方面讲是“激励政策”,激励大家好好干。不过当这股风从985,211蔓延到双非、二本,那这件事就恐怖了。
不夸张的说,如果严格按照太师这个规定落实,那可是一条“绝户计”。5年没成果(或者只是成果不显著),就彻底告别科研。
而且更严重的是,此风一开,估计青椒们都别再想踏踏实实做科研了,水论文水项目将成为常态。
毕竟,想要继续做科研,那就要在5年时间里尽可能地爆发出自己的“科研潜力”来。
众所周知,科研很难KPI化。真正的原创成果,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从来都是可遇不可求,是经过多年潜心探索,某天灵光一闪/运气爆棚出现的。
而像太师这种做法,以后,再想踏踏实实憋几年憋个大成果,再想弄点原创性大突破,那可能就是天方夜谭,因为还没等憋出来,可能已经穿上保安制服在门口站岗了。
而且我可以预计,如果太师的政策延续,紧接着就是科研生态的恶化。
试想,什么人会有信心5年内一定能弄出副高的业绩?
两类人,要么自己真的特别牛,不过这类人是不是会考虑太师还是两可之数。要么,是水论文的行家,搞关系的能手,拿到个编制就是这类人的最终追求,至于科研,有科研理想的恐怕早就避之不及了。
博士求职卷出天际,现在只是开始
其实,太师之所以敢拿出这样的政策,本质上还是教职稀少博士众多,僧多粥少,学校自然可以拿捏。
这种现象我们前段时间刚刚讨论过——
“未来的博士到高校当老师会不会很难啊?”
这篇文章里,对现在博士求职的状态其实已经很明确了——现在开始,博士的求职会很“卷”!卷到飞起那种!
结果,一语成谶。
不过,根据我现在对一些高校人才政策了解,一些双非甚至再差一些的高校给出的政策还是可以考虑的。不少档次差一些的高校如今给出了很不错的人才引进待遇,并且没有大家诟病的“非升即走”。
比如前段时间参加的一个省内一些高校的人才座谈会,一个三线城市医科类高校给出的政策,编制一入职就有,解决家属工作,安家费给到30万左右,周转房,子女附属教育医疗一应俱全。而且,不仅没有非升即走,甚至人家还搞了个“订单式培养”,对看好的硕士,给你掏钱读博士,读完了来我这工作就行。除了城市差点,其他的你挑不出来毛病。
与会同行听完一片沉默,这种政策,学不来学不来。
另外,在我们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某一线城市市属高校给出的政策,看起来也是相当的优惠。
向下看,向后转
对于现在需要求职的博士,破局之法可能就是六个字——“向下看,向后转”。
多了解了解比你学历阶段“下一层次甚至两三个层次”的院校,多往老家和二三线城市看一看。
过去,博士们普遍都盯着985,211看,盯着一线城市的好学校看。
一所双非二本来跟他聊似乎都“看低了他”。可是,以现在如此卷的趋势,**如果还不能清晰地定位好自己,那么求职阻力可能会非常大。**
你先自己做个评估——
如果你属于科研圈里的人中龙凤,全学历阶段无可挑剔,最好还有个海外知名院所经历,那尽管去大平台,去985,他们的条件和平台毋庸置疑。
又或者,你背靠大树,导师是业界大牛并且愿意拉你一把,给你推荐推荐工作,安排安排留校,那么结果也不错,听老师的就行。
但是,如果咱们只是个平平凡凡的小博士,那大城市、好平台、好政策对你来说几乎一定是个“不可能三角”。选了大城市和好平台,那就做好卷到“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准备。否则,安安心心找个双非二本,离家近点,待遇差不多,其实是个不错的人生选择。
另外,我现在说的这番话,据我自己估算,顶多管两年。
现在的双非不卷,只是压力还没传导过来而已。
不过今年这一开年,我一个一线城市双非高校的朋友就告诉我,招聘公告发出来不到半个月,已经出现一个岗位30-40个博士应聘的盛景。对比往年不能说翻倍,应该是翻3-5倍的样子。
大家一定要明白,面对汹涌而来的博士,所有高校的水池子迟早是要满的。
所以,记住我一句话——**早去早享受,晚去啥也没有。**
如果你想去一所双非二本……
最后,我知道很多人对各个高校的人才引进政策了解不多,大家毕竟没有精力去了解所有的高校政策。
而且,很多硕博宣传平台发的信息只讲好处不讲缺点,让大家对学校的政策更是一头雾水。
所以,很多同学的了解一个学校途径无非是实验室同门或者你的朋友去了哪里,就大致了解了哪里。
这样你的眼光就太窄了,宝藏高校也发现不了。
告诉大家两个很简单的途径去了解一所高校的政策——
1. 就去跑招聘会,尤其是东北和西部高校的招聘会,去聊。
这么说吧,如今不算太卷的高校,很多都集中在这两片了,当然,你要就是对东南沿海有追求,那当我没说。
另外,一场招聘会,几所甚至十几所高校共聚一堂,你就去跟招聘负责人挨个聊一下人才政策。别不好意思,人家来招聘也希望你来聊。
这样,你立马就能对这些高校有个大致了解。
别看不上人家双非二本,今天大家不了解它的好处,明天大家知道了,你再来连简历都投不进去。
哦,你说别人的引才协议看不到,里有没有坑不清楚?一般来说,这些招聘负责人还是要脸的,你要问的特别尖锐,他回答得特别含糊,那大概率是有坑,否则都大致可信。
2. 打电话给学校人才人事部门
每个学校掌握人才政策最清楚最权威的部门就是人才和人事部门。这个电话在各种招聘公告上都有,既然留了你就放心打。
打电话的时候提前想好要问什么问题,别人网上有文件的问题就别问那么多,客气一点,谦虚一点,问完了又没说一定要来是吧。
另外,问的问题专业点,自己提前做做功课,这样有助于你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这样了解一圈,你也能大致了解各个学校的待遇和政策了。
最后,不要让自己的预期反而成了枷锁,广阔高校还大有作为,希望博士的尽头都不是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