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即将入职三四流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有哪些建议呢?

对即将入职三四流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有哪些建议呢?插图

Q:作为一名985高校小课题的土博,即将面临入职三四流高校或者博后的岔路口,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也许去三四流高校占一个编制是更稳妥的选择,但是对于科研的热情还没有消退,请问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A:提建议这种事,其实最难干。

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不同,给一个以摸鱼躺平为终身志向的老师提一些怎么奋斗更高效,怎么卷自己能更“卷”的建议,怕是要挨骂的。反过来也一样。

所以,咱们下面只聊一些共性的问题。

01 入职前,一定要思考清楚几件事

入职一所高校,其实是一次很重大的人生选择。

对于有些人,这就是一次“择一校而终老”的选择。

所以,有一件事其实很多博士都没想清楚——入职三四流高校,是真心想来,想要长期干,还是短期找个地方领工资,骑驴找马遇到合适的就跳槽?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三四流高校现在大多还提供编制,大多数人,一旦入职,想要离开不仅成本很高,而且跳槽难度很大。

毕竟从下一层次高校入职上一层次高校的难度你应该也能想到。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真心想要长干,一旦入职这所三四流高校,往往意味着你要在这里待上五年、八年甚至十年。而在此之后,其实你的人生也基本定型,一个35岁甚至40岁的博士想要跳槽(尤其是奔着更高的平台去),这件事想想就行,你要没个国家级人才称号的话还是别太当真。

为什么离职困难,为什么不建议大家骑驴找马,因为各个高校普遍都会约定服务期,在此期间离职会支付高昂的赔偿。如果你要离职,这个费用你要考虑能不能接受。

这还不算,你以为离职之后想要再换一家高校很容易?我告诉你很多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领导老师,对于短期离职或者频繁跳槽的人,都会抱有极大的警惕。这种警惕,会让你入职新单位变得十分困难。

对即将入职三四流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有哪些建议呢?插图1

02 既然要入职,待遇是什么,入职之前考察好

对大部分家庭条件一般的青椒来说,安家费就是你能在城市安下家来最大的保障,工资就是你日常开销唯一的来源。

这两年,不断有东部沿海一些省份的高校青椒联系我想要跳槽到我所在的东北片区,实在的原因就是,他们在那边的收入真的支撑不了一个像人样的生活。

而现在很多高校都会在人才引进的时候许诺下一张张大饼,但到了该兑现的时候却兑现乏力。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从985双一流到三四流高校当中。

所以,能拿到什么待遇,能拿到多少钱,什么时候能拿到,这些问题直接关系了你能不能体面地在这个城市生存下来。

其实,据我了解,很多三四流高校为了抢人才,都会给出还不错的人才待遇,不管是安家费还是校内待遇,有时候不比一流高校差。这在我身边就有例子的,本市一所市属高校给的待遇,要超过本市一所985,你说夸不夸张。

但是,我还是提醒你,一定要仔细了解清楚你引进之后的待遇。从职称到级别,从实发工资(发到银行卡里的钱)到年底绩效奖金(这个钱往往不一定,很多单位也会在这里吹一波),从安家费的数额到安家费的发放方式……

至于怎么了解这些信息?一个方法是咨询这一两年刚刚入职的新老师,他们往往有更直观的感受,而且“同是天涯沦落人”,大概能给你讲得更清楚一些。

03 你需要调预期,平台这东西,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假设你已经打定主意入职了,那么还有一件事一定要想清楚。

很多博士,能入职三四流高校的博士,他原本博士所在学校的档次都明显高于入职学校。

于是,很多青椒初期会很不适应。

想要的仪器?不好意思,没有。想要大佬的帮助?不好意思,连所在学院院长在学界可能都是小卡拉米。想要学术交流?sorry,交流的时候别人一听你学校名头可能都马上撇过脸去。

这样的窘境让很多博士从一开始心高气傲,没几天就像霜打了的茄子。没办法,现实和理想差距确实有点大。

三四流高校的平台,实验环境,仪器设备,经费保障,人脉关系,这些都和一流高校有着云泥之间的差距,这是现实,你必须认清。如果选择入职三四流高校,那你也最好接受。

04 一个建议,和你以前的老师同门维持好关系

这一条是紧接着上一条来的。

虽然平台环境等等差距很大,但也不是毫无破局之法。

如果你所在高校没平台没团队,那和你之前的老师和同门维系好关系就是你最靠谱的救命稻草。

我见过不少老师,毕业多年后还和自己的导师时常来往,老师也会在有些时候提供些许帮助。从申请大课题带着他,或者分给他一个子课题,到引荐一些学术人脉或者其他支持,身处三四流高校,你会发现这种帮助对你弥足珍贵。

哪怕只是让你借用原先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很可能都会给你初期的科研生涯提供莫大的支持。
对即将入职三四流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有哪些建议呢?插图2
05 想躺平?最好先拿个副高

刚入职的小伙伴,最好别想着马上躺平。头几年一躺,后面真的卷不动。

职称这个东西,对于科研人来说那就是命脉。

所以一个建议——要躺平,最好也等着副高以后再躺。

不仅是副高职称的工资待遇,校内地位等等都会比讲师有质的飞跃,哪怕兼任个行政职务或干脆转行做行政,大多也需要副高以上。

还有,有个副高的名头,不管是出去评审还是讲个课挣点外快,都更加容易。这里面的门道很多,需要大家自己去挖掘。

趁着年轻,把自己卷成副高,对你未来的发展是极有利的,进可“卷”,退可“躺”。

06 好消息是,你的前途,并不是一片灰暗

是否三四流高校就前途一片灰暗呢?

其实不尽然的。

学术之路,虽然可能不太顺畅,但是矬子里总是有大个的,三四流高校也不是出不来“四青”。

而且,一旦你真的在三四流高校冒出头来,那后面的好处可就多了,毕竟相比一流高校,优质的人才帽子在三四流高校里那是凤毛麟角的稀缺资源,不说举全校之力来支持你,起码举全学院之力问题不大。

好,虽然四青什么的难度确实有点夸张,大伙也不能寄希望于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性。那么说个世俗点的事,**身处三四流高校的你,一样可以赚到足够的富足生活。**

据我了解,不少高校虽然三四流,但是人家有特色学科和专业啊。不一定在全国多有影响力,起码在本地有口饭吃。

我前几天正好听到两个身边的例子。一个是本地一所特色院校,特色专业偏农科。我有一次和一位业内人士聊天才知道,这所学校有些老师会私下从事点农业方面的养殖工作。

人家有技术有团队,做得都挺不错,虽然听起来低端,但收入丰沛到然我羡慕,足够他们在本地过上“高收入人群”的生活。

另外一所高校更拉垮,XX职业技术学院。但别说,人家搞机械控制的一些老师,在本地蛮还有影响力,不少舞台搭建,市里面的大型活动 、演唱会的设备控制等等,都是他们这些老师的手笔。赚多赚少没问过,但看样子过得应该还不错。

07 最后,想想怎么平衡你的事业和生活

其实这句话不光是对即将入职三四流高校的朋友,对任何即将入职高校的博士,我都会提这个意见。

大部分人,其实只是普通的平凡人,走走普通平凡的学术路。

当你过了35岁甚至40岁,文章项目平平,人才帽子无望,这个时候回过头来你会发现,年轻时如果舍弃了生活是一件会让你遗憾的事。

平衡事业和生活家庭,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失为我们每个普通人值得追求的人生。

如果您需要关于SCI论文投稿指导与协助,欢迎访问意得辑官方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和专业建议。

对即将入职三四流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有哪些建议呢?插图3

上一篇: 在读博士亲身分享:害怕自己的导师是正常心理吗?
下一篇: 共同一作到底是什么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