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的时候偷偷“留一手”,属于正常现象吗?

写论文的时候偷偷“留一手”,属于正常现象吗?插图

老话说的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自古以来,师傅带徒弟就有留一手的说法,似乎把徒弟全部教会了,就会让师傅失业没饭吃了。

这句话一般有两层理解,第一层是担心徒弟学会本事之后自立门户,跟师傅抢饭吃;第二层是担心徒弟学会了师傅所有的技能之后,就不尊敬师傅了。所以除非是特别信任,或者师傅年事已高,不然师傅都很少对徒弟倾囊相授。

其实在学术界,这种“留一手”的现象也非常常见。很多学者在写论文的时候经常省略掉一些似乎无关紧要的细节,但这些细节恰恰是成功复现论文成果的关键性因素。

今天这期文章,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学者写论文的时候会选择“隐瞒”一些细节,以及这些细节通常涉及哪些部分?

01 为什么写论文的时候会选择“留一手”?

选择在写论文的时候留一手的原因其实五花八门,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不想别人快速跟进自己的研究进度,保持自己的团队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假设你是一位学者,机缘巧合下你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这个领域有很大可能颠覆学界现有的认知,甚至最后是诺奖级别的成就。

为了成为该领域的第一人,你必须趁早把成果发表出去,这个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 将自己的研究细节全部公开,让同行快速复现,但后果就是同行可能会发现一些你尚未发现的更重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足以超越你这个开拓者的功绩,诺奖会给他而不给你。
– 隐藏一些细节,让同行复现需要一定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差快速吃透这个全新领域,将可能的成果抢先一步发现,尽最大可能锁定未来的诺奖名额。大部分学者也都不是圣人,肯定都会选择第二项,事实上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

即便成果达不到诺奖级别的成就,但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和话语权也足以让大家选择对一部分细节缄默,保持自己团队在该领域的前瞻性,毕竟再大牛的团队也有后辈,后辈的成长需要论文和成果来支撑,这一点中外皆然。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做多错多,过于详细的细节描述反而容易让别人挑毛病。不是所有人都是学术大牛,对自己的成果绝对自信。论文中的细节描述越多,你忽略掉某些因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如果恰好有某个审稿人发现你所阐述的某个细节设置不够合理,考虑因素不够全面,你就很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被挑刺进而被拒稿。

虽然事实上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但只有你白纸黑字写出来了,人家为了自己的声誉就不能假装看不到了。
写论文的时候偷偷“留一手”,属于正常现象吗?插图1
02 被“留一手”的细节通常包括哪些部分呢?

大部分被“留一手”的细节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操作类细节、技术类细节、筛选类细节。

操作类细节通常出现于涉及到试验的论文中,指的是试验过程中的一部分涉及到试验准备、开展、过程以及最后结束的人工操作步骤、参数选择等内容。

例如某个化学试验的样本准备过程中,选择用高温来清除挥发性杂质,高温设备的型号、升温梯度、最高温、持续时间,这些都属于操作性细节,对试验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试验失败,而对于这部分技巧性内容论文作者可能会选择在论文中省略。

技术类细节通常出现在一些涉及多项软件工具、代码等需要智力介入的相关内容。例如某篇使用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手段来分析传统专业数据的论文,论文作者在数据清洗过程中很可能不会公开自己的软件操作流程,自撰代码等内容,但往往这部分技术性细节对着最终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同的软件不同的人使用,最终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同样的代码语言,不同人写出来的代码实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筛选类细节顾名思义就是指论文结论部分对结果或数据的筛选过程。例如在某篇涉及数据分析及处理的论文中,作者可能会筛选一些结果比较理想的数据来进行分析,而忽略一些结果不是那么理想的数据。

通常来说作者一般不会在论文提及他是怎么对结果进行筛选和分析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敏感,如果提及的话可能会招致别人对论文结论的质疑。

03 学术界对于类似“留一手”的行为是怎么看待的呢?

学术界其实一直在提倡透明开放,但实际上写论文的时候“留一手”已经成为的大多数学者心照不宣的共识了,几乎没有人会愿意将自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倾囊相授,写到论文里让其他人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追赶自己的研究进程。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各位读者对于写论文的时候“留一手”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如果您需要关于SCI论文投稿指导与协助,欢迎访问意得辑官方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和专业建议。
写论文的时候偷偷“留一手”,属于正常现象吗?插图2

上一篇: 不结婚,选择一直做科研会怎样?
下一篇: sci论文发表要多长时间,sci论文发表后多久可以检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