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韩国读博,到底水不水?
哈喽,大家好,我是意得辑的内容主理人宝泥。第五期“害羞科研人”访谈首次迎来了一位来自艺术圈的文艺女嘉宾——
丁晓洁,硕士毕业于央美,曾担任中国最大门户艺术网站之一的99艺术网的总编,策划过近20个艺术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圈生态有长达20年的深度体验和观察。
40岁,她决定远赴韩国读博,三年苦读即将迎来答辩,回头再看,冷暖自知,感慨良多。
我和晓洁认识多年,还记得六七年前在北京798散步,她提到有三个梦想,出一本书,读一个博,办艺术沙龙讲座,如今竟都一一实现。
话说到这里,很像一个中年逆袭的老套故事,但真实情况远没有那么光鲜。
40岁读博还是想在不景气的行业环境下找个稳定出路,踩了一堆坑去了韩国,又是语言不通,又是文化隔阂,吃过的苦说都说不出,眼瞅要答辩了,毕业必需的语言证书还没有考下来。
哪儿哪儿都是限制,哪儿哪儿都是不顺,这种尴尬无措年轻人可以嗤之以鼻,中年人只能骂咧两句,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
我格外想把晓洁的故事分享给你们,因为看到了大家留言的很多很多的不容易,卷不完的绩点,非升即走的压力,没有自驱力的学生,只会念ppt讲课的老师……
这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但不管面对多少局限,依然可以像晓洁一样,遵从内心期望和价值观做出行动,当你放弃寻找确定答案时就获得了自由,当你选择完全接纳,就生出了很多的力量。
晓洁说,“读博虽然是自找苦吃,但是也很期待最后看到自己翻山越岭气喘吁吁又骄傲的模样”。
以此,共勉。
以下为访谈部分精选
宝泥:你已经工作了将近快20年的时间,也获得了很多不错的成就,为什么还会选择去读博呢?
丁晓洁:从宏观上讲,我觉得这是一种大的潮流和趋势。读博,看似是个人的选择,但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底色,包括国家在2017年以后,也开始进行博士扩招,这其实也是缓解就业的一个举措。
而对于我个人来讲,可能是感觉在职业生涯中,也走到了一个夹角。同时呢,艺术行业也处在一个比较低潮的时期,再加上我本身也不是一个特别能躺平的人,就觉得还是挑战一下,读个博士吧,继续研究一些以前没有完成的课题。
其实现在来看,也算是一种逃避。当然,我觉得也跟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做市场销售这方面工作的人,但在艺术行业,我觉得到最后,不是去做艺术品销售,就是做一些研究类的工作。想要做研究类的工作,它也是有门槛的。硕士学历,包括现在的工作状态都是不能支持我去做学术研究,必须得到一个新的平台,所以我就选择了后者。
宝泥: 你当时说出这个决定后,你的家庭,或者你的朋友,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丁晓洁:怎么说,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比较支持。反对的人主要是觉得年龄比较大了,去也是白花钱白受罪。真心支持的人还是挺少的,就我父母比较支持,他们觉得能回到学校继续当老师,怎么也比在外面来回找工作,漂着强。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各自有不同的体会。像我老公,一开始也是比较支持的,但随着战线越拉越长,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要担负更多的责任,这个时候他就没有那么支持了,后来快到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心里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觉得你在外面非常辛苦,也很焦虑,心里也就和解了。
宝泥:你在当代艺术圈有非常丰富的履历,作为一个前辈,对于国内这些想进军艺术圈的艺术生有哪些建议?
丁晓洁:想进军国内艺术圈,我觉得首先得家里有钱,这个可能都不用我提。包括像这两年,在一些画廊做展览,所谓的“90后的艺术家”,大部分都是家里条件非常好,从国外上学回来后,也不急于找工作,可以慢慢去创作。我前些年就听说过,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硕士,在画廊工作,一个月也就4000块钱的工资,当时望京租房一个月都得5000块。这个我觉得真的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想通过学艺术,来达到经济上的改善,那千万不要来做这个工作。
一个是我觉得家里条件好一点,一个是自己特别热爱的话,那可以。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确实是可以见到很多以前只能在书上见到的一些艺术家什么的,你可以跟他们进行非常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艺术,这个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反过来讲,对于家境情况不太好的,它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为艺术行业,它不是很正规,有很多公司甚至连社保都不交,都是工作室性质的,所谓的一些职业,也都是艺术家助理什么的。
如果想要进入这个行业,自己就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首先就是要理性地去看待这个职业,不能被它光鲜的外表所迷惑。有好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工作见的都是名流,每天出入的都是高端场所,那么生活肯定也是这样的,但其实就只是工作的那一面。
如果您需要关于SCI论文投稿指导与协助,欢迎访问意得辑官方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和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