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后学历会贬值成什么样子?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38岁博士在新加坡送外卖。
仔细一看,这位博士还不是人们口中的水博,而是正正经经的天之骄子,清华学士、北大硕士、南洋理工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就凭这份履历,在国内985大学找个教职应该也不是难事。
可是偏偏,他竟然在送外卖。
之前其实看过不少博士开出租,送外卖,找不到工作的新闻。但是大多数这种抓人眼球的新闻中,所提到的博士都是在读博士,这种博士毕业之后,仍然从事最基础体力劳动的例子着实不多。
并不是体力劳动配不上博士,而是选择读博这条路往往意味着对学术或者学问有所追求,否则大可以本科或者硕士毕业就踏出校门走向工作。
其实很早之前,就已有人发出“学历贬值”的感慨和预警,过去天之骄子的硕士博士,逐渐沦为“大路货”,甚至很多用人单位宁肯要本科也不要硕士博士。
所以,未来十年,学历会贬值成什么样子?
十年?根本用不上十年
学历贬值的速度,远比所有人想象的要快。
曾经读了硕士博士,应该是一件值得吹嘘的大好事,起码在我读书那会,硕士博士还是很小的一个人群。我当年在一所还不错的高校,我们专业只有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同学读了硕士博士(当然,有的专业会更多些)。想当年,每个硕士博士都自信满满,觉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正在等着自己。
但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毕业后没几年,硕士博士数量就迎来了大发展大爆发。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绘制了一个2014年以来硕士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如果说硕士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趋势已经逐步放缓,那博士的增长曲线可谓是势头正盛:
怎么看怎么像一条指数函数。
如此陡峭的曲线,意味着硕士和博士的数量都在最近几年迎来大幅度的增长。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从2017年开始人数硕博人数进入快车道,每年几乎都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我援引了一下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为130.17万人,其中硕士生约为114.84万人,博士生约为15.33万人。
从2022年开始,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就首次突破13万人次,2022年9月份之后我国在读博士达到56~57万之间。2023年更是达到61.2万。
而且,越来越多的海归硕博回流也同样早就了硕博群体的快速暴涨。
目前全国到底有多少硕士博士,这个数据我确实没查到,但从可以查到的数据来看,硕博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
我们上学时学的经济学原理叫“交换价值是在劳动价值上下浮动的”,从小我们也一直相信“天道酬勤”,“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
但是,以上理论,都是错的,起码是不完备的。
不管是商品还是人才,价值从来都跟它被市场的需要程度以及稀有程度而定。物以稀为贵,自古如是。
当博士硕士数量超过市场需要之后,所蕴含的价值自然大幅降低。
贬值,自然毋庸置疑。
市场不需要这么多硕士博士了
当然,很多人在讨论,其实和人群总数相比,硕士博士依然是稀有的。
但市场却不需要这么多硕博。
所以,想要知道十年之后到底学历贬不贬值,还有一个问题要弄清楚,就是——未来,市场需不需要这么多硕士博士。
先说结论,起码在现阶段,我们的市场并不需要这么多硕士博士。
硕士博士如果自愿放低身价,总是能找到工作的。但是,就像开头说的,博士送外卖,跑出租,这些工作并不是硕博们“合适”的岗位。
而且,读了硕士博士的同学们,他们本身也有很强烈的岗位偏好。
他们偏爱的岗位总结起来大致是以下四类:
– 高校院所: 许多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希望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 公务员事业编: 一部分博士生选择进入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参与政策研究和公共服务。
– 企业中的研发岗位。
– 医疗、咨询、金融等高收入高门槛行业
所以,要想讨论未来需不需要那么多硕士博士,或者换句话说,市场能不能容纳那么多高学历人才,本质上是探讨“适合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岗位,会不会在未来稳步甚至爆发式增长”。
而以上四类岗位,前两类岗位的容纳量是极其有限的。
毕竟全国一年也不一定能新建一所大学,而光靠高校院所以及公务员事业编的自然代谢,那每年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十分有限的。
所以,想要容纳更多的硕士博士,还得靠后两类,也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
就比如搞人工智能的,只有若干互联网大厂和高新科技企业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个行业发展得好,那相应的硕博需求就大。
全世界高新技术这些头部行业是有限的,我们多占一些,就意味着别人少占一点。
国家大搞产业升级,这件事本质上就是在重新分蛋糕,把某些高端的蛋糕拿到自己盘子里,把低端的生产力输出给需要它们的人。
所以最终,决定硕士博士是否过剩是否贬值,还是要看国家未来的发展,能不能抢占更多高端领域和行业。之前投资理财的时候,一个基金经理跟我说“买基金就是赌国运”,看来读硕博也是如此。
如果您需要关于SCI论文投稿指导与协助,欢迎访问意得辑官方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和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