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亲答:为啥有人天天滑水,反而学术道路一帆风顺
科研这条路好不好走,真的是因人而异。
自从我当了PI,逐渐接触了很多领域内的大小专家,之前读书时候的一些同门师兄弟也纷纷走进了科研行业,大家茶余饭后聊聊天不禁感慨万千。比如有些人虽然读书的时候发了很好的paper,但是真正自己开始独立科研生涯之后却屡屡碰壁。
有的人从来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搞科研学术,几年下来成果还不错,青年面上也都拿到了,不禁让人啧啧称奇。认识的人里,既有年富力强不到四十岁的正教授,也有三十好几还在苦苦挣扎的讲师“青椒”。
所以,这条路无所谓好不好走,跟人的特质,所处的单位,甚至踏入科研这条路的时机都有关系。
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十几年前吧,很多211的博士甚至能应聘到C9,没几年就晋了副教授,而这两年,内卷愈演愈烈,一些平平无奇的不知名院校晋个副教授甚至都要面上基金(虽然它可能并没有直说,但竞争对手人均面上,让没有面上的人直接丧失竞争力)。
所以也许一些年纪稍长的老师会轻飘飘地说,科研这条路走起来蛮轻松的,但另一些一路东拼西杀,走过一座座独木桥的海归博后会告诉你,科研这条路太难了,没点天赋底蕴,发量不够的还是不要贸然踏入。
所以,最好不要抱着“钱多事少离家近,时间自由随便玩”的幻想踏入科研路,决定自己走不走科研这条路,也许真的最终要回归本心了——自己是否真的热爱科研、热爱探索,是否真的适合这份职业?
01 给踏入科研及众多职业新人的建议
如果非要给出踏入这条路的新人一点建议,我觉得其实蛮多的,而且很多建议不仅适用科研行业,对众多职业都有适用。
1. 科研是持久战,高强度的工作可能要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心里要有个准备,身体也要有准备,不要年纪轻轻就透支了身体。同时,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抱着努力几年就轻松了的心态。
2. 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的论文阅读,文献管理习惯(尤其是你读了几百上千篇文献之后,这些习惯的力量就愈发明显),文献笔记记录习惯,试验记录习惯等等。
3. 从踏入科研那天起,虽然要保持科研的初心,但世俗的事情也要关注,最需要关注的有两件事——文章和课题,这两者是如今科研评价体系的两大基石。
科研做的好不好,职称能不能晋升,文章课题是标准。所以,也许以前觉得有了好的东西才写文章,申课题,现在一定要转变思路,无论怎么样,想办法写文章,申课题!
4. 练好英语。尽管有不少文献翻译软件,但翻译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总是错漏百出。虽然我们写完文章可以请专业的论文服务公司帮忙润色,但基本的英文书写能力还是要有,毕竟跟国外研究者发发邮件交流想法不能全靠别人。
5. 没有思路就看文献,没有灵感就看文献,没有事干就看文献。
6. 学会协调科研和教学,协调工作和生活,协调正事和琐事。总而言之,科研这条路走起来,并不是真的能够心无旁骛只为科研,毕竟一份工作附带的东西很多,隔三岔五的学习开会,汇报讲课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要觉得这些事情没有意义就去抵触去逃避,人在职场,不止有科研。
7. 学会并行处理,学会利用零散时间,随时捡起来之前没干完的工作继续干的能力。这些是让你在外人看来悠哉游哉,实际上自己也没有那么辛苦拼命的核心能力。
8. 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宣传自己。当你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成绩,宣传自己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进步空间。
同时,同样一个想法,换个方式表达可能就更吸引人。我参加的一些课题评审发现,你的方向和技术也许评审专家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把自己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那么很大几率能获得评审专家的青睐。
反之,如果说得干巴巴没有趣,很可能被专家低估了你工作的价值。所以,合理范围内的“吹牛”是一种特殊且重要的能力。
9. 学会写文章和写标书。写文章就像讲故事,同样的工作有些人可以写出一篇高分文章,有些人就不行。如果这方面能力欠缺,可以让专业的论文润色公司给自己打个辅助。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写标书。有一次和一位大佬聊天,大佬跟我说,如果东西不算太差,经过他润色的标书基本都能中。
事实就是,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想法,有的人真的可以表达得令人更感兴趣,所以,不可否认在论文申请中“潜规则”有一些影响,但质量上乘的标书还是会让专家眼前一亮,投出公正的一票。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科研不仅是一门事业,其实也是一份工作。所以,如何更好地走好科研的路其实还要从工作的角度思考。
咱们再说几个相对务实一些的建议。想要从事科研工作,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进入院校和研究性机构。
02 在这些单位中,如何走得更顺更好?
1. 该抱大腿的时候,不要犹豫。决定你科研这条路走的高不高,快不快的,除了自身因素外,外界因素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就是你跟随的“大腿”。
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现象就是,各种评审,人的因素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你会发现各种“帽子”、奖励,往往都落在一些和大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头上。“野生”的科研人员想要混出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2. 不要只是闷着头搞科研,还要重视广泛的交往和联系。积极联系导师、同门、同行,建立学术圈的联系。这些关系除了能够在各种评审的时候给你加一些隐形分数,还会带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比如恰好某个大佬看好你的工作,和你联合进行一些研究,那你的科研资历瞬间加分不少,还有一些项目可能不知不觉就落在了你的手里。
3. 早早开始整个科研生涯的职业规划。比如,尽快弄清楚自己所在单位的各种政策规定。包括但不限于:
– 职称评审规定,了解晋升标准,最好清楚职称评审委员会相关成员都是谁
– 学校的福利待遇
– 各种考核条件,比如年终考核、聘期考核等
4. 为职称评审造作准备。职称是你科研路上必须跨过的大山,没有职称往往寸步难行。所以,从踏入科研路那天起,你最好就开始着手准备你的职称评审工作。比如参照职称评审条件,规划自己一步步取得哪些成果。
当然,最近这几年评职称的难度是逐年增大,甚至很多学校卷出天际,原本一个青年基金两三篇论文就够评副教授,现在可能需要面上一区二区的文章。但是不管怎么样,早做准备总是不会错的。
5.协调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院校中青年教师往往都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我认识几个老师,刚刚入职“青椒”的头一两年,几乎没太多时间搞科研,备课上课几乎花掉了全部精力。所以,如何协调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何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两者对每个青年教师都是一种考验。
6.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赚大钱。事实上,如果你选择了科研这条路,那么大概率很多年都会过得“清贫”一些。绝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收入并不算高,尤其是当一个博士毕业,三十左右的“青椒”,刚工作就面临着生活和家庭的多方压力,结婚生子赡养老人,都压在身上,高校教师的工资显然不太够用。所以,要有一点安贫乐道的心态,有一些忍受清贫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