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接二连三去世,大学老师才是真正的高危行业……
近日,网上一则关于贵州某医科大学博导因醉酒意外离世的消息引发了热议,家属谈及去世的原因,表示不方便对外说。
三天后,辽宁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祝志川教授,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2月22日在沈阳去世,终年44岁。
事实上,2025年开年不到两个月,就已经有多位青年学者离开了我们。
1月3日,同济大学的年轻博士生杜梅因癌症去世,年仅30岁;
1月3日,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崇俊因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2岁;
1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全宇晖在广州因病去世,年仅39岁;
1月1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郑晓萍的生命永远停留在35岁;
1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宋文文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41岁;
2月8日,中国计量大学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讲师石召君博士,因病医治无效,终年32岁……
这些正值青壮年的科研学者经过多年苦读,在本该大放异彩的年纪猝然而去,让人扼腕叹息,再次让社会意识到科研人的健康危机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高强度兼具高难度的工作内容、限期考核留任的巨大压力、职称晋升的同行内卷、以及越来越残酷的科研经费争夺——这些不仅是科研日常的常态,更成为吞噬他们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996”自提出之日起就被广大网友诟病,但仔细看科研人员的工作日常,996反而是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更有甚者007才是常态。
从实验室里熬夜奋战的博士生,到为项目申请殚精竭虑的教授,他们用超负荷的付出换来了科学的进步,却也让自己的健康悄然流逝。
今天这期文章,我们采访了数位奋斗在一线的科研人员,听他们分享自己以及身边人面临着的健康问题,来看看科研人员的健康危机具体来自哪些方面。
01 抑郁症——科研人员不得不防的潜在心理健康杀手
小胡,南方某985大学的博士三年级学生。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学校甚至有不成文的‘自杀指标’,每年如果跳楼的人数超过三个,整个学校就要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关爱心理运动。
我的一位师兄,人非常好,经常帮师弟师妹解决一些科研问题、还经常分享自己的零食给组里的人。
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到了他的博士第五年,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人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也没有以前那么热心了。**
延毕的压力让他变得抑郁,等我入学的时候,师兄的办公桌上已经开始有抗抑郁症的药物了。
等到了他的博士第八年,学校拍脑袋出了一份文件,说是要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到了博士第八年还不能毕业的将酌情予以劝退。
而那一年师兄的大论文第二次送审,还是没能达到答辩的要求(我们学院要求评审意见最多只能有一个‘良’,师兄拿了两个),这意味着师兄必须再延毕半年才能再送审,结果他很可能就会成为学校第一批大龄博士优化名单里面的牺牲品。
师兄找了老板、大老板以及院士,得到的回答也没有很确切,只是说会尽量争取不让师兄被优化掉。
于是那天清晨,师兄从学院楼楼顶一跃而下…自那以后,学校默默搁置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文件,同时搞了一个不成文的‘自杀指标’的规定,还在学院楼的楼顶加装了两米高的围栏…”
02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科研人员的新时尚通病
刘博,香港某高校博士后研究人员,93年出生。
单单从外观上看,刘博其实高高瘦瘦,和常规印象中三高人员的普遍肥胖没什么关系。“我要是不说,你肯定看不出我有三高。所以当医生体检时说我有三高的时候,我自己也吓了一跳,不过医生倒是见过不少这样的病患,安慰我说现在的年轻人三高也不算罕见了,还有挺多和我一样的‘瘦胖子’,我的同事也有不少。
说实话,真不是我不想运动,也不是我不想吃的清淡健康一点。事情那么多,几乎从来没有停下来过,好不容易休息一段时间,怎么着也不得好好躺着放松一下吧,把自己再折磨的累死累活的,万一猝死了怎么办?既然压力都那么大了,吃点味道大的美食犒劳自己一下也不过分吧,有时候陪老板出去吃饭,作为晚辈难道不得敬酒吗?师兄弟之间有时候也得来几杯,不知不觉就这样(三高)了,我也没办法。”
小e认真回想了一下,**搞科研的这群人还挺符合三高人员的标准画像的,**例如经常面对电脑久坐,从事精神力高度集中工作的脑力劳动者,缺乏运动,经常性的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等。
日常工作又不得不经常性的社交,接触烟酒也在所难免,只要是想要再进一步,自己本身的努力和社交场上的努力都不可或缺。长此以往,得三高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也不足为奇了。
03 身体机能的快速下降——科研人员透支身体的后遗症
邓博士,华东某985大学的助理教授
“其实从我读硕士开始,我的腰可能就有点问题了,因为做科研写文章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就是几个小时,起来走动就怕自己的思路断开了找不回来。
读书这几年一直这样,直到慢慢察觉到每次坐不了一坐下来就疯狂腰疼,才发现已经重度腰肌劳损了。我的毛病最严重的时候丝毫不能坐,只能在办公室铺一张瑜伽垫躺着,几个小时不能起来,非常痛苦。
另外我也能明显感觉到做青椒这些年,我身体的免疫力在快速下降。
以前一年得不了一次的感冒,现在只要晚上空调开低一点或者不盖好被子,第二天100%感冒,口腔溃疡的频率也比以前频繁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做科研工作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吸引力,当初我就是铁了心想读博。
累死累活还把身体搞得这么差,收入又不高,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可能连硕士都不会读了。”
这并非个例,几乎所有的青椒都会遇到身体机能下降的问题,例如长时间睡眠不足引发的神经衰弱、长时间对着电脑引发的视力下降、颈椎病和关节炎、缺乏运动引发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当然,很难评估这些疾病是因为年龄的增大导致的还是科研工作带来的,但长时间不健康的科研生活方式肯定加重了这些身体健康问题。
再多的荣耀和辉煌也无法挽回健康
多年前,知乎上有人分享过一则故事,大致是讲自己的一位同事热爱加班,获得过多次荣誉,个人奖状和奖杯摆满了柜子。但是有一天突然猝死了,自己(答主)负责收拾遗物,将一柜子的奖状和奖杯都扔进了垃圾桶。
科研界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也是和个人健康绑定的,当你不停的撰写论文、申请项目,为了职称晋升把健康置之不理时,这些取得的成就也会像柜子里的奖状和奖杯一样,在瞬间失去价值,被人随意抛弃。
祝愿各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够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