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优青、青基项目统一改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B、C类),30年招牌已成历史,你怎么看?

润色机构

杰青优青改名了,很多人不以为然,换汤不换药呗。也有很多人不解,何必把很多年的项目名改了,改成A,B还是优青杰青,又有多大差别。

但改名这个事,内行人应该直呼内行。改个项目的名字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却可能是我们国家评价人才迈出的一大步。是青年基金回归基金本质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容我慢慢道来。

听到“唯帽子”这三个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感触?

最近一两年,各高校的人才部门估计都被这几个字烦透了。

从最顶层到各省各市的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不能用“人才帽子”来评价科研人员。我个人认为,**这种倾向就是导致自然基金优青、杰青统一改名的最核心驱动力。**

改名从来都是不一件简单的事,虽然短期内大家可能仍会习惯性地使用“杰青”“优青”这样的称呼,但时间一久,青A,青B这样的名字将逐渐引导大众和科研界的认知,逐渐去除“帽子”的影响,让所有人重新审视这些项目的定位。

人才项目“帽子化”,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其实,不管优青还是杰青,长江还是万人(以上列举了现在公认的国家级四个“大人才”之三),在设立伊始,都是偏向于支持某个优秀科学家的科研项目的。

这种项目虽然被称为“人才项目”,本质上却是一个科研项目。

就是和你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一样,有研究目的,有预期成果。国家为了这个特殊的项目投了一笔钱(实话说不是很多,多的两三百万,少则不到百万,这个金额和很多重大项目相比,只能算毛毛雨)。

但是,这个项目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它带了个名头,比如——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又或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又或者我们本文提到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这些带有很好听名头的项目,俗称“人才项目”,**而这种项目经过逐步的发展,演变为一种人才评价的方式。**

没错,性质变了,原本是支持某个科学家做某个方向的研究,现在变为支持这个科学家本人。
杰青、优青、青基项目统一改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B、C类),30年招牌已成历史,你怎么看?插图1
通俗的说,原来是“对事不对人”,逐渐演变为了“对人不对事”。

既然是“对人”,那就成为了一种标签,或者说“帽子”。

这种倾向和变化是整个科研圈共同推动的结果,而它也成为评价科学家的重要维度。

按圈内通行的评价标准,几篇SCI啥的不重要,除非有CNS或者大子刊,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就是“帽子”。“一帽遮百丑”,一百篇SCI也不如一个国家四大的帽子有分量。

人才项目“帽子化”的背后推手,是各高校院过去从争抢高水平人才,到争抢“有帽子”的人才,这也进一步导致整个圈里的评价眼光,都盯着人头上的帽子,而不是科研本身。

这股风气,其实国家在若干年前已经有所动作,比如过去的人才称号是可以兼得的,你搜搜某些大佬的简介会发现,他既是杰青,又是万人,还可能是长江学者。

但是后来,人才称号不可兼得的规定踩了一下刹车。如今一个人最多只能有一个称号,当然过去有的也不会给你剥夺就是了。还有,更有趣的是,这些帽子被“隐藏”起来了,在互联网上你很难再搜到某某人是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这样的介绍,统统改成了“国家级人才”。至于原因,稍显复杂不多赘述。

从依托评价到自主评价之路

不过不管怎么说,人才项目的名头改来改去,其实本质上都是对于“人”的评价方式的转变。

这个世界上最难评价的就是人。

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杰青、优青、青基项目统一改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B、C类),30年招牌已成历史,你怎么看?插图2
我这些年在人事部门工作,发现大家诟病最多的就是评价人才的体系和标准,大家心理最不平衡的往往都出现在评价人才的过程中。

就拿高校来说,每年职称评审都堪称一出“科场现行记”,现代范进之类的故事层出不穷。

原因无他,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人中龙凤,比别人强了很多,选别人不选自己一定是有黑幕有猫腻。

准确、全面、高效地评价一个人,仿佛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用统计学的说法就是,考虑无偏性就必然损失有效性。

而现实要求所有人才评价工作,首先要做到“高效”,其次才是准确和全面。

为了效率,目前国内,尤其是高校院所圈子里所普遍采用的都是“依托评价”的思路——用国家的人才评价结果,来评价自己的老师和科学家。自己不用出钱出力,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预算(找专家给人评材料一般都要付出一笔不菲的专家费的)。

说白了,就是偷懒。

而且这个懒偷,还挺有道理。毕竟一个学校再牛,不可能比国家牛。国家评价一个人才,可是全国抽调最顶级的专家来打分和评价的,这种力度和能量绝大多数高校院所是难以做到的。

依托国家的力量来评价人才,这就是依托评价的核心思路。

当然,并不是说“依托评价”就是对的,没有改进空间。

恰恰相反,目前国内的顶级高校,正在逐渐探索一条“从依托评价到自主评价”的新路。

更直白点,对于一个朝夕相处的人,我们身边人的评价更准,比外面专家惊鸿一瞥之后做出的评价要更准确、更合理。

但想要自主评价,对于评价单位(或者说参与评价打分的专家)要求是极高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让一个二本的副教授老师去评价985的讲师,大多数人是不服气的。

所以必须学校本身平台够高够牛,才能真正做到有公信力的自主评价。换句话说,学校要有底气说“我说你这个人很厉害,哪怕你没有拿到国家级人才称号,你也很厉害。”

目前据我所了解,国内很多顶尖的大学正在探索自主评价的方式,很多学校也都设立了自己的人才项目,目的都是建立自己的人才评价体系。

杰青、优青、青基项目统一改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B、C类),30年招牌已成历史,你怎么看?插图3

上一篇: 文章发表后发现错误,还能补救吗?
下一篇: 电梯里遇到导师感觉很尴尬,可以汇报最近的学术进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