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撤稿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撤稿的原因有哪些?

英文论文发表后遭到撤销的情况急剧增加,已达到历史新高,虽然撤稿占总发表数的比例仍属微乎其微,但撤稿率的上升是非常惊人的,毕竟撤稿是科研人员研究生涯的污点,也玷污了科学本身的完整性。

撤稿有多种原因,大致可分成真正的错误、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不端、以及其它原因。前二者比例最大,是研究的重点我稍后会详细解释。关于所谓的“其它原因”,其通常是指撤稿通知或期刊编辑未提供明确撤稿原因的情况,例如,文章被一稿多投并被其他期刊接受时会被撤稿,虽然作者一稿多投未告知期刊可算是行为不端,但如果作者未揭露撤稿真正原因时,该撤稿原因会列为“其他”。

以下表格列出其他两种撤稿原因(真实错误及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不端)的可能项目,此为常见原因,并非完整列表,这大多是由期刊发起的撤稿。

真实错误

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不端

  • 范例或数据错误
  • 未披露利益冲突
  • 曲解统计分析
  • 剽窃或自我剽窃
  • 不准确或无法证实的消息
  • 切香肠论文(使用同样的数据发表数个研究)
  • 不可复制性
  • 捏造或篡改数据
  • 重复发表(某部分的发现已经发表)
  • 未遵守道德协议
  • 著作权归属纠纷
  • 一稿多投(同时递交论文至多个期刊)

 

另一个有趣但惊人的事实是过去30年来撤稿原因的改变,医德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011 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指出 2000 年至 2010 年 742 个论文发表后遭撤稿的案例中,73.5% 是由于错误,26.6% 为行为不端,然而,最近 PNAS 期刊发表更大规模的类似研究,该研究搜集 1977 年以来的所有的撤稿案例,同时也包含了 2011 年发表的研究,研究发现行为不端(包含竄改数据和剽窃)实际上才是撤稿的主要原因,占了总数的 67%。以下表格列出自 1977 年以来撤稿的主要原因及其日益增长的趋势:

(上图来源:Fang et al. PNAS 2012)

这些撤稿,尤其是行为不端的撤稿正以极度惊人的速度增加。尤其剽窃和重复发表早先还不是撤稿要素,现在却越来越普遍,也许是因为这些查重软件的使用,也或许是自母语非英文的国家投稿数增加。撤稿的增加归因于论文发表压力和研究人员身处残酷的竞争中。随着最近的研究揭示了行为不端如何困扰着科学,期刊编辑与同行评审员更注意在发表前找出这些有问题的文稿。

Eddy 博士另在别的博文讨论了撤稿影响个人声望的严重性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Found this useful?

If so, share it with your fellow researchers

该话题属于稿件后期发表阶段

论文发表并不是结束,还有很多事要做!了解撤稿、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建立人脉,还有提高你的工作能见度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