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开放获取出版

浅谈中国开放获取出版

2022年12月20日,中国科协与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正式发布《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是我国自2003年开始开放获取之旅后,作为科技大国为推进世界科研成果开放实践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普通科研人员,小编在2021年曾收到填写中国开放获取出版问卷调查的邮件邀请,充分体现了报告中所提到的实事求是搜集数据的原则。报告内容丰富有深度,是国人深入了解开放获取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权威白皮书。这篇短文将简单科普关键概念,并从科研产出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来浅谈其利弊和发展趋势。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简称OA)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在基于订阅的传统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种选择,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自由传播和广泛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术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率,提高科学研究成果扩散与应用的效率。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开放科学建议书》,倡导世界各国致力于开放、透明、协作和包容的科学实践。截至2022年8月,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开放存取期刊目录)中共收录了18000余种OA期刊。

从学术作者的角度来看,开放获取出版意味着所发表的科研成果可以免费向公众开放,被阅读和引用的概率将大幅提高,但是一般情况下作者或者所属机构需要支付论文处理费,简称APC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 ,不同的期刊针对不同的论文类型费用也不一样,尤其是金色开放获取(Gold Open Access)的费用更高,比如,Taylor & Francis Group一篇5000字左右的SSCI金色开放获取需要人民币2万左右。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开放获取打破了订阅模式的价格壁垒,能够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在不同的知识共享(CC)许可类型支持下免费阅读、不受约束地传播和长期保存学术著作。因此,传统的开放获取实际上是将出版成本从人数较多的研究消费者身上转嫁到了人数较少的研究产出者身上。

为了进一步支持可持续的开放获取出版,以学术机构或国家和出版商之间关于订阅和开放获取出版的协议为基础的转换协议模式逐渐在国际上普及,但在中国还在探索阶段,只有少数学术机构签署了协议,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除了以上两种模式,还有很多创新模式正在快速发展,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

 

 

参考资料:

https://www.cast.org.cn/art/2022/12/15/art_457_204834.html

https://treemaps.intact-project.org/apcdata/openapc/

期待学术生涯高歌猛进,发表过程一帆风顺?

来加入我们活力洋溢的在线社区吧。免费注册,无限阅览。

社交账号一键登入

已有54300名科研人员在此注册。

Found this useful?

If so, share it with your fellow researchers

该话题属于选刊阶段

写完论文后,下一步就是找个适合的期刊投稿。了解怎么找个完美的目标期刊,促进你的论文以及科研职业的发展。